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坍塌(
) 慷慨( )
山毛榉( ) 废墟( )
2.请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遛达 硬郎 干躁 帐蓬
3.请任选下列两个词语组成一段话。 不毛之地 废墟 创根问底 造就
答案:2.遛一溜 郎一朗 躁一燥 蓬一篷 3.示例:人类滥砍濫伐的行为,使得许多
美好的家国变成了废墟,许多美丽山冈 变成了不毛之地。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种树前
种树后
到处荒地
形成森林
狂风怒吼 对 微风飘香
没有水源 比 泉水冒出
没有生机
充满生机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面。请简述一下“我”与牧羊人每次见
面时牧羊人以及高原上的情况。(P74 一) 3.三次见面高原上的情况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明确对比手法,体会对比手法对人物 刻画的作用。】
三、合作研学
1.牧羊人的故事是通过谁介绍的? “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牧羊人的故事是通过“我”介绍的。 “我”是线索性人物,由“我”引出 了种树老人的故事,同时“我”又是一 个见证者,“我”亲眼看见了一个寸草 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这样 写,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 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4.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一位牧羊人数
十年在荒原植树,最后使荒原变成充满生机的田园 的故事。
默读《植树的牧羊人》,并圈点勾画,
思考:
1.牧羊人的故事是通过谁介绍的?
“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我”和种树的牧羊人见了3次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 相见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 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 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 一丝不苟。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 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 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 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 语。
87岁;住在自己凭一 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毫无生趣;村落都 成了废墟;环境恶 劣。
2.重点生字词、重点词语解释 坍塌tān 帐篷péng 废墟xū 滚烫tàng 溜达liū 山毛榉jǔ 干涸hé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也用来形容钻硏精神。 3.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 故事情节。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听其言,观其行”,是我 们认识并了解一个的原则。艾力 泽·布菲,虽沉默寡言,但从他 执着植树的行为,我们“可以肯 定地说,这是一位好人”。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子曰:“传不习乎?” “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肯定做到 了。
三、合作研学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已经87岁了。 高原上一切都变了,连空气都不一样 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 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 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里重新充满了 生气,又变得富饶了。废墟山建起了干净 的农舍,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干涸已 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时间顺序
1.作者介绍 2.重点字词、重点词语解释 3.从文体上说,本文是一篇 。 其三要素是? 4. 文章以 顺序记叙了一件 什么事?
【解题思路:“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1.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作家、电视编剧。 小时候家境贫寒,并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这些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他于 1921年开始创作,代表作有《屋顶上的轻骑兵》等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如果让你一个人独自生活在荒原 上,你愿意吗?如果意愿,你会做什 么?为什么?
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他并不像鲁滨逊那样遇到海难,他也没 有星期五的陪伴,却在荒原上独自生活 了几十年,你们想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 吗?你们对他在几十年荒原上做些什么 感到好奇吗?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植树 的牧羊人》,来探求他的内心世界吧!
作者这样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通 过高原上环境的巨大变化,来突出牧羊 人种树取得的惊人效果,使得种树的牧 羊人的形象得以突出,强烈抒发了作者 的赞叹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1.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 2.明确了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3.把握了对比手法的作用。
下面请你与我们分享你“时习” 之“说”吧!
1.作者 2.字词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默读《植树的牧羊人》,并圈点勾 画,思考: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 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 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 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 草木开始复现。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 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 与富裕的光芒;人们 搬了回来,处处呈现 着幸福与安适的面貌。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1
三、合作研学
3.三次见面高原上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明确对比手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对比 手法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合作研学
2.我”和种树的牧羊人见了3几次面,
请简述一下“我”与牧羊人每次见面时牧 羊人以及高原上的情况。(P74一)
第一次相见 牧羊人养了三十来只羊,独自住在高 原上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已经种了三年 树。 高原上到处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 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高原 上狂风怒吼,没有水。
三、合作研学
第二次相见 牧羊人身体还很硬朗。他不再放羊, 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他一 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 树。 高原上牧羊人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 长得比“我”都高;牧羊人种的树形成树 林,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 里宽;山毛榉树、橡树和自桦树都长得很 茂盛。有了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