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九品中正制

浅谈九品中正制

浅评九品中正制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历史二班戚开敏2010030236浅谈九品中正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罢,一方兴起。

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带给我们的:有开端、高潮,也必将有陨落。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

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三.九品中正制创立与发展“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选自《曹操》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枭雄”曹操传奇的一生,其实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之后一切历史发展的开启者与奠基者。

一部三国演义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妖魔化的诸葛亮形象及残忍奸诈的曹贼形象的深入人心。

但在陈寿的笔下,所谓的“曹贼”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相信《曹操》的词作家林秋离在写下歌词时并不知晓曹操“唯才是举”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的讨论:柏杨先生是肯定其创立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这样认为的。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详见《中国史纲要》二册第10页)《辞海》“九品中正”辞条也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

(《辞海》63页)】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九品中正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作用关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首先,这一制度起于魏延康元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汉时开始有人以品区别官位人德值高低,曹操时期更是开始普遍“魏武始基,全立九品”。

九品初创时在州郡两极设中正,在县级是不设的。

另外,州中正设立时间较晚,在其设立以后,开始称为大中正,相应的郡级中正为小中正。

在陈群初创到司马懿设州中正这段时间内,中正评定品级时多注重乡论,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创立之于本有恢复察举制的想法,更重要的,早期的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在权力的磨合上还不甚成熟。

至司马懿设州中正制到西晋建立,是九品中正制走上成熟的阶段:司马懿初掌权,深感中正依乡论之评定不能够照顾到世家大族,要求废除。

废之不成,而出于为后世夺权扫清道路的想法,司马氏又不得不对世家大族进行讨好;最后,他便委曲求全加设州级中正以修改之,而州中正的人选多出于世族,于是九品中正制始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

中正选举开始门阀化,在入晋以后门阀化的历程最终完成。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始于孙权,历孙亮孙休孙皓而不废直至吴终,它既仿魏制又独具特色。

与魏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谓的州中正吴命名为“大公平”。

产生原因如下:一、东吴与曹魏一样,其统治基础依赖当地的世家大族。

东吴初至江东,如果不与江东四大姓(顾张陆朱)搞好关系则难以在东吴立足;二、“好清议之风”在江东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还盛于中原。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孙权政权的江东化历程,保障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兼顾到了北来流域特别是淮泗集团的政治利益。

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在制度上未作大的变更,一些损益的修改在此简略一提:垄断性和封闭性是西晋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显著特征。

前者造成并巩固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的地位差异;后者则通过对士族的保护和约束,使其享有不可变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这对后来的东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东晋和南朝中正组织扩大,而州郡中正的人选上,对牒谱能力要求更高了。

而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

另外,作为上层人士,开始热衷于清议,渐渐脱离了政治现实,玄学发展登峰造极。

特别的,南朝时出现了一种勋品制度,即以勋品为最高品级的一种品级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补充作用(所谓九品,实际上不再含有九品,仅有上下品之别,即二品与非二品,这显然对人才和家世的评定不利)。

萧梁时出现“官班”这一概念,但其实质也不过是对人才与家世的评定标准进行完善,对等级的区别加以强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等级森严,另一方面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及其与权力的脱离。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有过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历史,这使得九品中正在北方得以延续。

北魏时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一改中正评定皆属中央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评定的进一步门阀化,而这种创革使得品评制度更为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人才的作用,这对北魏的政权强大提供了重要力量,当然,对于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其门阀政治的总特征却是没有改变的。

这种特征沿至北朝结束。

五.各历史大家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易中天(选自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夺嫡之争):“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

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

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

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刘访师认为,从公元220年到280的60年间,因九品中正制破处了察举制的束缚,在选用人才上出现了一派新气象,这是它的隆盛时期。

吴霓认为,九品中正制是历史上选举制度继两汉察举、征辟后的又一变迁。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制度。

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

很明显的。

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

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陈清泉、郑天禄认为,由于九品中正制存在着过多的弊病,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也是同它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