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A. 一联B. 两联C. 三联D. 四联(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A(2)C(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解析】【分析】(1)首联“蝉声秋巷里”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与“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与“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

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

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

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

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

“兼”,同“蒹”。

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

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

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

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A;⑵C;⑶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

可据此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1)D(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 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