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_______·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2. 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选择题3. 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B.(乙)C.(丙)D.(丁)四、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自视潘飞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
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
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
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
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
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
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
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
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小题4】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小题6】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
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芦苇泉①他终于直起腰。
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
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
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
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
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
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
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
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
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
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
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
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
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②他今年五十四岁。
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
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
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
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
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
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
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
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
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
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
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
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
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
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
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
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
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
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
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
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
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
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
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
他看到了那辆邮车。
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
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
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
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
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
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
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
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
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
他想,女儿真幸福。
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
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
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
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
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
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
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节)【小题1】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