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分小题天天练(十)——背练在平时,天天有收获一、语言基础题(2019·广东省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
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
“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
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________的法物。
印章和政治礼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权益功成身退俯拾皆是因而B.权利韬光养晦不一而足然而C.权益功成身退不一而足然而D.权利韬光养晦俯拾皆是因而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权益: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权利”和“义务”相对,“权益”强调不容侵犯,与语境更为相合。
第二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
第三组: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
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
分析可知,C项词语最恰当。
故选C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B、D两项。
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的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
排除A项。
分析可知,C项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C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横线前的“印章的示信功能……加强甚至扩展”可知,后面衔接紧密的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根据后面“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主语应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的,应排在最后,和文句后文的“已显露其‘出蓝’之势”相连接。
分析可知,B项补写得最恰当。
故选B项。
二、名篇名句拉网训练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将去之地,描写景物为离别创设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对朋友,也是对自己的叮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巨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5)《次北固山下》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素材好声音【乡思乡情】我把故乡藏在身后,单枪匹马闯荡生活央视新闻8月9日不少高考生已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准备迎接大学新生活。
有人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有夏冬。
此去经年,白云苍狗,故乡却是永远的眷恋。
不然怎会总有人感慨:无论何时何地,心中总有一个地方是留给故乡的。
故去乡情吟无止境故乡,年少时想逃离的地方,年老想回可能已回不去的地方。
在地域的故乡,我们安放身体。
在精神的故乡,盛放灵魂。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
(作者/三毛)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
(作者/刘亮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我走在五十年前上学的路上,石板铺就的路。
我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
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我慢慢站了起来。
课堂里空无一人。
(作者/黄永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作者/席慕蓉)故乡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
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作者/冰心)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作者/汪曾祺)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作者/史铁生)多年后才发现对你的依恋白岩松,万千游子中的一个,他不轻弹的男儿泪于故乡前决堤。
在《朗读者》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他分享了自己求学成长与故乡的牵绊。
那一年他17岁故乡之于他是束缚1985年,他17岁,收到了来自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那时的他,与所有同龄人一样,眼里只有抱负与前方,脑海里充满对未知的渴望,巴不得快些离开生活了太久的老地方,离开长辈的羽翼,闯荡自己的江湖。
甚至没有挥手作别的耐心,收好行囊,坐上火车,他就这样欢蹦乱跳、迫不及待地,离开生活了17年的故乡,旧日的一切,被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少年甩在了过去,望尘莫及。
“你是哪里人?”“内蒙古的。
”“那你怎么来的?”“骑马来的。
”没想到同学信以为真,忽闪着大眼睛,一本正经地问:“那得骑了几天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心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乡,对别人而言,何等遥远陌生。
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中,“乡愁”在生活的打磨里变得真实可感。
那一年他25岁故乡之于他变他乡1993年,他25岁,回老家补办婚礼。
那一天,路过厨房时,无意间看到母亲一边做菜,一边默默流泪。
转过头来,却又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仍是平时神态。
仪式结束,他又要坐上火车离开。
在与故乡的告别里,有很大一部分记忆是与母亲的告别。
火车即将开走,母亲才急匆匆赶到。
望着母亲的身影逐渐变小、远去,他突然意识到,这一次,不一样了。
他离开家了,要去承担起另一个家的责任。
车轮辘辘向前,他在车厢里嚎啕大哭。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很多年后,他被这句话深深触动。
这一年他50岁故乡之于他成铠甲在故乡与他乡的交替中,少年不再,他50岁了。
有一天,在与朋友的聚会席间,曾以为遥远了的、已经淡漠了的记忆,被故乡悠扬的曲调与洒脱的舞姿激活。
在泪如雨下的瞬间,有关故乡的一切全部被召回。
很多时候,正是离开,才让我们意识到家乡的珍贵;是遥远的距离,才更能放大熟悉的味道。
那天起,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惶惶不可终日、在繁杂的生活琐事中挣扎的人,他是有坐标和定位的。
他知道,无论自己出走多远,回头望去,故乡都在,心也因此踏实而丰盈。
回首向来处,何为故乡?某个瞬间,突然明白。
故乡就是你年少时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游子出走半生,归来仍似少年的所得是: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路恐怕就会越坚定,这可能就是故乡的意义。
小时候,盼着长大。
离乡后,盼着回家。
谨以这首不谱曲的歌词,慰藉所有背着故乡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