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编号: 02020061(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三)学分: 2(四)总学时: 36学时(五)理论学时: 24学时(六)实践学时: 12学时(七)课程类别:选修(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二、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
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四、学时安排(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第一章绪论 2 2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总计 36(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1 护理技术一4 实验法、拔罐法等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3 腧穴腧穴定位4 实验五、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2.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理论 2 学时【教学内容】1. 中医学发展概况(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为中医学莫定了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 365 种,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医林改错》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2)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2)辨证施护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施护—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 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4. 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5. 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6. 重点掌握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概念;十二正经系统;络脉概念;奇经八脉概念;经络的临床运用;7.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的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8. 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9. 掌握病机的概念;10. 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11. 掌握八纲的概念;12. 掌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各自的鉴别要点;13. 熟悉六要结合辨析。
【教学要求】4.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5.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6.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7.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1.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4. 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5. 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6. 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7. 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8.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理论 10 学时,实践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二节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学说(1) 功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
2. 五行学说(1) 基本概念(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3)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相生与相克: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相生: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与相侮: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相乘: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相侮:恃强反克的意思。
3. 精气学说精气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法第三节藏象1. 五脏(1) 心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系统联属: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2) 肺部位: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系统联属: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3) 脾部位:位于腹中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系统联属:在液为涎,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
(4) 肝部位:居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①调节气机;②促进消化功能;③调畅情志、主藏血系统联属: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5) 肾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肤互为表里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精的含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肾阴—具有滋养、濡润机体和制约阳热等功能肾阳—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主水主纳气系统联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2. 六腑(1) 胆部位:附于肝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2) 胃部位:位于隔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3) 小肠部位: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分清泌浊(4) 大肠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5) 膀耽部位:位于小腹中央膀耽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6) 三焦三焦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3.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第四节气血津液1. 气基本概念气的生成与来源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形成气的分布与分类①元气—先天之气来源: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补养,藏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推动各脏腑器官功能。
②宗气—后天之气来源:呼吸之气十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功能:司呼吸、贯心脉、与元气相合充养全身③营气来源:水谷精微生化,行干脉中功能;提供营养、化生血液④卫气来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功能:护卫肌表;温煦脏腑、皮肤、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启闭汗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 血(1) 基本概念(2) 血的生成来源(3) 血的功能(4) 血的运行3. 津液(1) 基本概念: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清稀部分称为津,浊稠部分称为液。
(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 津液的功能第五节经络1. 经络学说概念及意义;2. 经络概念;经络系统组成介绍;十二正经概念;及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3. 络脉概念;4. 奇经八脉概念;5.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解释、疾病诊断、治疗依据、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六节病因与病机1. 病因的概念2. 病因的分类(1) 外感病因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点病气的概念(2) 内伤病因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病理产物的形成3. 病机:病机的概念第七节四诊1. 望诊 (l) 望神神: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病理情况:得神、少神、失神、假神(2) 望色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病色白—主虚、主寒、主失血黄—主虚、主湿赤—主热青—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惊风黑—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水饮、主肾虚(3) 望舌望舌的方法: ( 见习) 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①颜色淡白—主寒证、虚证红—主热证降—主内热深重紫—主血癖②舌形老嫩:老—多热、实证嫩—多虚、寒证裂纹与齿痕: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齿痕—同胖大舌胖瘦: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③舌态舌苔a 苔色白—主寒证、表证黄—主里证、热证灰—寒重、寒湿、热重黑—与灰苔相向,惟反映的病情更为严重b 苔质薄厚:薄—属表证厚—属里证润燥:苔滑腻—水湿过剩苔干燥—津液不足苔白滑—寒证苔黄燥—热证腻腐剥苔:伤阴2.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1) 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2) 嗅气味3. 问诊: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问小儿。
4. 切诊:切诊包括脉诊,按诊(1)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2) 基本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见,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3) 按诊:按肌表、按手足、按腹部第八节辩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1. 八纲辨证2. 气血津液辨证3. 脏腑辨证4. 卫气营血辨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见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生活起居、饮食、用药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熟悉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了解运动与养生4.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七情5. 了解升降沉浮、归经、毒性6. 熟悉方剂的组成【教学要求】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