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5 个,3分/个)1、行政: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中的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社会目标,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社会事务实施科学管理的活动。
2、行政法:是控制国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 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行政发展: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过程。
4、行政责任:广义行政责任,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利主体负责,必须提高自身职责的履行,为国民谋利益。
5、行政效率:指国家行管活动所获得成果与所消耗行管资源间比率。
6、行政手段: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力,依靠行政组织层级节制性,采取行政命令方式,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方法。
7、经济手段:是行政主体按照经济规律,运用税收、物价、经济合同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和方法。
8、财务行政:是行政组织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与财政活动有关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程序。
9、中观行政环境:指行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包括行政组织的结构是否合理,职权划分是否明确,沟通是否顺畅,制度是否健全,等等。
10、刚性机制:所谓行政沟通~,指不以行政沟通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形的、具体的制度规定,是行政沟通必须遵循的约束规则.柔性机制:行政沟通的~与刚~ 相对应,指在行政沟通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约束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可塑造、可改变的特性,它包括语言机制和心理机制。
11、行政首长负责制: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简答:(3个,5 分/个)一、行政含义的几种理解。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理论:观点: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主张这三种权力由三个独立部门掌握,以相互制约平衡.主要著作:《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局限性:过于狭隘.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也有部分立法提案权和制定部门法规的权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同样也存在人事、财务等行政事务。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关于政府的研究》:观点: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称之执行。
主要著作:《政治与行政:关于政府的研究》局限性: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因不符合现实国家政治生活情况受到人们普遍怀疑。
3、泰罗及其同代人的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和原则。
美国学者怀特(《行政学导论》):行政是实现或执行公共政策时的一切运作;行政乃是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
美国学者费富纳(《行政学》):行政就是由一些人的协调努力,使政府工作得以做成。
4、有关行政管理的其他记述:大多数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认为,行政是一个广义涵义、多功能的概念,应多方面理解。
如马克思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等。
二、行政品德的养成机制。
行政品德的养成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动态过程。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行政教育培养机制。
通过外在教育培养、领悟、掌握行政行为规范,通过社会外部力量影响使行政组织成员逐渐内化行政行为规范,形成自身的品德。
② 行政习惯形成机制。
良好的行政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自己的不良心理、习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
③行政良心调控机制。
行政良心是内在的道德法庭。
行政组织成员的行政良心是行政组织成员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的统一,是行政组织成员对行政行为规范的积极反应、又是对行政组织成员义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
三、我国的行政监督系统。
① 政府内部的监督体系1 、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2 、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3、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②政府外部监督体系1,中国共产党监督2,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监督4.社会团体监督5.公民监督6.社会舆论监督四、封闭原理和能位原理的应用(举例子)。
1、封闭原理指系统内的管理过程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且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的完整过程。
行政系统分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接受单位和反馈机构。
如公务员考核制度就是封闭原理的应用。
2、能位原理应用到行政管理中,“能”指机构及其人员的才能,“位” 指人员所处岗位或职位。
所谓能位原理,就是根据人的才能,把人员放到相应岗位或职位上。
各种岗位有不同等级,人也有不同才能。
如老师的专长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其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耐心责任心,知识渊博;而企业经理或指挥者则善于高瞻远瞩,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会用人及善决断的品格。
五、提高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措施。
① 牢固树立效率观念②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③建立政府承担责任的机制④ 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⑤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⑥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⑦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六、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的关系。
1、不同点: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与国家预算处于执行过程的两端,一个反应了预算执行过程的起点和根据,一个反应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2、一致性的体现:①编制国家决算的原则与国家预算相一致② 国家决算的组成与国家预算相一致③国家决算的结构与国家预算结构相一致④国家决算的编制与国家预算相一致⑤国家决算的审批与国家预算相一致七、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
1、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① 行政管理要适应行政政治环境的性质②行政管理要适应行政经济环境的发展水平③ 行政管理要适应行政文化环境等综合状况④ 行政管理要适应自然环境的特点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积极作用:行政管理可以通过对行政环境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总结,主动自觉地纠正不符合行政环境要求的管理行为、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
消极作用:行政管理背离行政环境的客观要求,即沿着行政环境的相反方向,对行政环境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3、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特点:综合平衡、宏观平衡、暂时平衡八、行政组织的特征。
1、政治性:是一切国家组织共同属性,对国家行政组织而言,其主要表现在阶级性和决策性两方面。
2、社会性:由国家社会职能所决定,主要指国家行政组织所承担的社会一般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3、法制性:指行政组织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程序所建立的国家组织系统。
4、权威性:指行政组织从法权地位出发,依据法律规定,对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以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实施领导、干预和施加各种影响,以法律和公众名义通过行政行为对各种社会行为主体实行普遍的约束,适用者必须遵从。
5、整体性:指行政组织是按照社会分工对应组织起来的部门化和专业化的机关权责体系,其权利关系、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具有上统下属、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纵横交错、头尾相接、政令归一的特征。
九、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包括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和行政领导者集团的素质结构两个方面。
1、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①德---政治品德素质②才---能力素质③学---知识素质④识---心理素质⑤体---身体素质2、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①行政领导班子的“有形结构” (A .年龄、性别结构B.专业、知识结构,包括:① 行政领导班子的文化程度和学历结构能够“同频共振”②行政领导班子中,通才和专才比例结构合理C.个性心理结构)②行政领导班子的无形结构(人际关系协调;工作配合协调)③行政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1、目标性、2 确定性、3相关性、4 动态平衡性、5自动调节性、6 整体性)• 论述:★、行政改革332 页1、行政改革的涵义行政改革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规范行政责任,提高行政效率,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合理行政体制的行为。
行政改革内涵具体包括:行政改革范围广泛;行政改革层次多,目标多;行政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改革是克服阻力的过程。
2、行政改革和其他改革关系①行政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关系: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关键环节。
行政改革还包括行政管理的方式、职能、人事管理、职权划分、办公手段及行政原则等方面。
②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后者指政府筹划的对经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又有明显区别。
前者追求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效率化,属于行政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事务,其后果和影响是局部的。
后者追求政治民主,涉及范围更广,其后果和影响是全局的。
两种改革虽然配套进行,但内容方式等相对独立。
3、行政改革类型①外延型改革与内涵型改革:外延型行政改革是以改变政府行政机构的外部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用于解决机构臃肿等单一问题。
内涵型行政改革是以调整行政管理职能,调整行政权力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行政管理体制变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着眼于政府职能合理配置,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化与行政效率的提高等问题。
②突变式改革与渐变式改革:突变式改革指行政管理体系在较短时间内从性质到内容发生根本性变革,过程短暂,能迅速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系,使行政改革得以实现(但阻力与风险较大)。
渐变式改革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行政管理体系各个环节进行改革的一种模式。
③转轨型改革、调适型改革和经济发展改革:依据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划分。
转轨型改革指随着经济体制转变而由一种行政体制向另一种行政体制转轨。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国家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行政改革。
发展型改革指经济水平较低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改革。
4、当代行政改革的必然性①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体,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竞争加剧,要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促使引进新的行政技术方法,提高本国竞争力。
②行政地位作用和范围的扩行政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使行政管理对现代社会的响程度进一步加大。
要及时进行行政改革,使各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③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这是当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
行政改革是促进实现现代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5、行政改革的原则①理论先行原则:破除旧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与现代行政相适应的新观念。
②协调性原则:要注意行政改革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套,要制定周密的改革总体计划,使之有步骤的进行。
③计划性原则:改革既要考虑解决当前弊端,又要考虑长远发展趋势,所以必须坚持计划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