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办理常见刑事案件中立案情形问答专辑问:在办理盗窃案件中,涉案中销赃的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否应当对销赃嫌疑人另行办理受理、立案呈批手续?答:办理盗窃案件中,对于涉嫌销赃的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以涉嫌销赃为由另行受理、立案,并办理相应的呈批手续。
问:2006年2月1日,甲被乙打伤,甲到公安局报案,民警受理后开展调查,甲在乙陪同下到医院治疗,乙主动向甲道歉,并交纳全部医疗费。
20天后,甲治愈出院。
经鉴定,此次甲的损伤已构成轻伤。
正当公安局依据准备立案时,甲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院遂受理立案。
公安局据此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并向甲送达〔不予立案决定通知书〕,但甲拒收。
请问:公安局的决定正确吗?若有不当,如何处理?答:公安机关的做法正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8条的规定,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
本案中甲已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已受理立案,公安机关做出不予立案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
问:我再就问题索引号156的答复提出疑问:1、若某甲因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活动中,又发现某甲有强奸、抢夺、抢劫、故意伤害等新的犯罪事实,是否应对某甲的涉嫌强奸、抢夺、抢劫、故意伤害再依次立案,即立案四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前期公安机关对某甲的立案,只能侦查其涉嫌盗窃的犯罪事实,发现其涉嫌新的其它犯罪,是否意味着只能等立案后才能开展侦查活动?那是否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第89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
2、若某甲因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发现某乙有抢劫、寻衅滋事的犯罪事实,是否应对某乙再依次立案?若对某乙进行立案,是属于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的还是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83条吗?第83条所指的“发现”是指“工作中”还是“侦查活动中”?还是二者皆是?答:1、对于侦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犯罪,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并办理相应的立案手续,这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不矛盾。
2、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3条对乙某立案。
这里的发现,没有明确区分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侦查活动中,侦查活动本身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问:轻伤案件,已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对此种情况应当如何处理:1、对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直接起诉。
2、释放嫌疑人,撤销案件,同时对嫌疑人给予治安处罚折抵刑拘时间。
3、释放嫌疑人,撤销案件。
以上三种做法均是在工作中遇到的。
最初是第一种(主要考虑嫌疑人依法判决后留有前科,便于日后各类案件的查处);后检察院称不让起诉,改为第二种;后又感觉刑事案件不应给予治安处罚,便改成了第三种。
那种更合适?十分困惑!请答复。
答:按照《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30条:轻伤案件“情节较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具有规定情形的,公安机关方可以调解处理。
调解成功的,就不予处罚。
我认为,情节不属于较轻,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能调解处理。
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发现应当调解处理的,应该撤销刑事案件。
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的,不再给与治安处罚,也不需取保直诉。
问:《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八条规定“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故意伤害(轻伤)案件,办案人员应当告知被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如果被害人要求公安机关处理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请问:如果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但被害人又要求自诉的,还有的是得到了满意的赔偿后不要求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安机关如何处理?是撤销案件,让被害人去自诉?还是把案件直接移送人民法院?假如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需不需要解除?依据什么解除?答:对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法院受理立案后,撤销案件,将案件移交人民法院办理。
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的强制措施,可参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8条处理。
被害人得到了满意的赔偿后不要求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该案件符合《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三十条的规定,且不具有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
问: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比如侵占案件,如果受害人没有证据证明是某人实施,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实施的,受害人坚持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是立案侦查还是接受后移送法院?另外,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告知其向法院起诉,这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安机关必须先接受,然后移交主管机关,是否相矛盾?答: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法律明确规定由法院管辖,公安机关没有立案侦查权。
问:两高关于赌博罪的解释,我认为是追诉标准。
公安部关于印发《扰乱社会秩序等六类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和《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标准》的通知(公通字(1991)7号)中的赌博案立案标准是“以牟利为目的,聚众赌博的;或一次赌博赌资在一千元以上的。
”请教:1、应如何追诉标准与立案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2、如构立案标准,未达追诉标准,可否采取强制措施?答:1、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立案标准是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过初步审查,用于界定是否可以立刑事案件的标准;而追诉标准是公安机关立案后,通过进一步调查取证,用以审查是否可以移送起诉的标准。
表现在追诉标准与立案标准相同或高于立案标准,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阶段性不同而产生的。
具体办案中,对于两者要根据办案实际灵活掌握。
2、达到立案标准,公安机关立案后就可以案情决定如何采取强制措施。
问:请问失火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答:目前,由于地域性差异很大,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失火罪立案标准,一般掌握必须具备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
问:请问领导:治安部门管辖的95种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何时能出台?对于故意毁坏公私财务罪的立案标准是按最高法案例中的2000元立案还是按现有参考书上的1000元立案?答:治安部门管辖的95种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正在制定当中,请您耐心等待。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立案标准目前还没有相应规定,实践中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与检、法部门协商确定本地适用的立案标准。
问:李某和赵某因发生矛盾,各纠集数人在本市中心广场斗殴,对于参与打架斗殴的李某和赵某,能否按照涉嫌《刑法》聚众斗殴罪立案查处?答:对于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应以涉嫌聚众斗殴立案查处。
问:某月某日某时许,马某雇佣张某、王某等人窜至钱某租住的家中,持木棍将钱某夫妇打伤并捆绑后,将其女婴(1岁)抢走,后以7000余元的价格卖掉。
问此案如何定性?答:依照《公安部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适用法律和政策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对马某行为应以涉嫌拐卖妇女、儿童罪立案侦查。
问:公安部刑侦局下发的关于办案公开制度中有一项内容是在对受害人和证人进行第一次询问时(刑事案件)应当告知权利义务,并送交“权利义务告知书”。
有这样的问题难以把握:对受害人或证人的第一次询问,“第一次”怎么理解?接受案件后还是立案后,特别是有些案件先是以行政案件先受理的后上升为刑事案件,往往对证人仅有一次问话,有可能是在案情不明朗时问的话。
不好把握,请多多指教!!!答:我认为“第一次”理解为刑事案件立案后为妥。
问:我地规定,凡是入室盗窃,不论金额大小均立刑事案件。
这就带来一些怪现象,被盗数额明明不够立案标准,但因是入室盗窃,先立刑案,破案后再撤消转立治安案件处理。
我理解立案的必备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发生,需追究刑事责任”仅仅是因为入室,而不考虑被盗数额就立刑案恐不够正确。
答:您所反映问题在《关于修改盗窃案件立案统计办法的通知》中已做出明确规定,即“撬门破窗入室盗窃的,扒窃的,使用刀刃等工具或携带凶器盗窃的,不论盗窃财物数额多少,均立为刑事案件。
”请参考。
问:我大队接到工商部门移送一案,张某自去年以来未经许可私自购买并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200余台,总价值六万余元.按照<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张某必须办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销售(安装)许可证,其行为可否按非法经营罪立案查处答:不能以非法经营罪立案查处。
对此类案件,应根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违反本规定,擅自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并可以处以相当于销售额二倍以下的罚款”处理。
问:现在很多被盗机动车被改钢印号后销脏,以至车源难查,请问:公安机关发现收购这种被改钢印号后的机动车,初查后又证明是特别低价收购的,车源难查,但是被盗的可能性很大,是否可以立案侦察,并依法扣押嫌疑车辆、采取强制措施?答:对此类案件,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符合立案条件的,才能立案侦查,否则通报交管部门处理。
问:一些办案单位在案发后为给案件准确定性,在未经立案的情况即开展调查取证,即所谓“初查”。
试问在未立案的情况取得的证据如证言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办案方式是否合法?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案单位在接受刑事案件后,可以依法进行“初查”,以判断案件性质,决定是否立案,依法“初查”取得的证据具有法律效力。
问:2006年7月份一女子因感冒到一无名诊所就医,该诊所医生李某诊断后开药并让其妻子王某为该女子输液,输液后该女子遂感不适,李某即及时拨打120求救,但该女子还是不治身亡。
死因现暂未查明。
现因李某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请问能否以涉嫌非法行医对李某立案侦查?如不能,因我市医学会不对个体无证诊所做医疗事故鉴定,亦不能以医疗事故罪对李某立案侦查,我局能否以李某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立案侦查?急盼解答!答:据您所述情况,应首先查清该诊所是否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存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行为(李某的妻子),以此判确定诊所是否属于非法行医行为。
由于李某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在该女子死因未查清的情况下,不宜以非法行医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立案侦查。
问:我县一小诊所(有证,去年一名25岁的青年感冒患者就诊,诊所给他打了青霉素却忘记先做皮试。
结果患者注射过程中因不适应而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诊所忙打120请县医院,抢救不及患者死亡。
家属起诉,法院委托医学会鉴定称:诊所不做皮试是重大过失,因此认定:诊所承担次要责任中(意思是患者负主要责任)。
死者家属自找一家鉴定所鉴定书称“诊所承担全部责任”请问:此案能否立刑案?是否象交通肇事案一样要视主要责任方定罪?答:公安机关应委托合格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认定医务人员是否存在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病人死亡的事实,如有则可立案。
问:我辖区发生一起合同诈骗案,价值五千元。
因达不到刑事立案(10000元),经侦不予立案,该案符合一般诈骗案件的特点和要件,能否按一般诈骗案受理,如果不能,能否按治安案件受理。
因治安处罚明显偏轻,价值又高于刑事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