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工程复习要点

基因工程复习要点

一1.载体的功能1.运送外源基因高效转入受体细胞2.为外源基因提供复制能力或整合能力3.为外源基因的扩增或表达提供必要的条件2.基因工程学科建立的理论和技术发明1.三大理论: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2.三大技术:工具酶的发现、载体的发现、逆转录酶的发现3.质粒的特点质粒是一类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中能独立于染色体DNA而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也称cccDNA.通常在1~100范围内。

自主复制性、可扩增性、可转移性、不相容性4.描述PBR322质粒筛选过程PBR322质粒有两个标记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

若在康四环素抗性基因上插入外源DNA,则1.先将转化液涂布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平板上,未长的菌落是未导入质粒的菌落2.再将上述平板上存活的菌落影印到含有四环素平板上,在四环素上不长但在氨苄青霉素上长的转化子即为重组子。

5.简述PUC系列质粒筛选重组子的过程PUC是在PBR322质粒上改造的若在lacZ’标记基因上插入外源DNA,则将转化液涂布在含有Amp的平板上,蓝色菌落为非重组子,白色菌落为重组子,没长的未导入质粒。

6.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流程1.离:从供体细胞中分离出基因组DNA2.切、连: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将外源DNA和载体分开,用DNA连接酶将含有外源基因的DNA片段接到载体分子上,构成重组DNA分子3.转、增: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段时间培养转化细胞,以扩增DNA重组分子或使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4.筛:筛选经转化处理的细胞,获得外源基因高效稳定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5.表达:筛选好的菌或细胞导入到受体中使其高效稳定表达7.为什么说逆转录酶的发现对基因工程学科的建立至关重要1.对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进行修正和补充2.使真核基因的制备成为可能可将mRNA反转录形成DNA用于获得目的基因3.在致癌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癌基因,为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线索8.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野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可使整个菌落产生蓝色变化。

人工插入外源基因后突变型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被插入的外源基因切断,无法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故不能对无色化合物X-gal进行切割,菌落呈白色。

9.噬菌体载体与质粒相比的优点是什么1.感染效率更高2.扩增速度快,复制量大3.插入容量大4.筛选更简单10.描述碱变性法提取质粒的原理和过程原理:大肠杆菌裂解后有两种DNA为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将细胞裂解后的溶液中加入强碱调pH至12.0,两种DNA均变性,再加入高盐溶液如KAc将pH调至中性,此时,染色体DNA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质粒DNA很快复性。

过程:1.酶或机械法等破坏细胞,释放出胞内物质2.加碱使DNA与蛋白质变性,加中和液复性3.在上清液中通过酚-氯仿抽提,去垢剂或酶使剩余蛋白质变性或水解,除去蛋白质4.加入醇溶液使质粒DNA变性沉淀而与其他水溶性物质分离5.将沉淀溶解于有RNase的TE溶液中,温浴降解RNA后电泳检测,-20℃保存。

11.三种提取质粒方法的特点和应用1.碱变性法:提取量可大可小,纯度相对较高,大部分实验可用2.沸水浴法:提取快速,纯度不高,提取量小,可用于快速筛选3.离心法:纯度非常高,提取时间长,操作复杂,主要用于基因治疗12.基因工程学科的局限性1.生态上,基因不受控制的扩散,如植物花粉传播使杂草获得抗虫抗除草基因2.转基因食物随人体肠道菌群排泄到水体,从而进入生态链,造成基因污染3.可能造成人种的基因歧视二1.酶切反应如何终止?1)将反应液在65℃下加热5—10分钟;2)向反应液中加入EDTA(螯合激活剂Mg2+)。

2.影响DNA连接反应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哪一点?1)DNA连接酶的酶量:黏性末端一般为0.1U,平末端一般为1U;2)连接时间:5分钟至过夜;3)反应温度:4—16℃;4)插入DNA与载体DNA的分子摩尔比,最佳比为3:1(最重要的一点)3.对于平末端,如何进行更好的连接?1)末端同聚物加尾法:利用末端转移酶在载体及外源双链DNA的3‘端各加上一段寡聚核苷酸,制成人工黏性末端,外源DNA和载体DNA分子要分别加上不同的寡聚核苷酸,如dA(dG)和dT(dC),然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成为重组的DNA。

2)衔接物连接法:先在DNA片段末端加上化学合成的衔接物或接头,使之形成黏性末端之后,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4.简述碱性磷酸酶的作用。

碱性磷酸酶可将5‘磷酸转化为5‘-OH,从而防止DNA自连,提高DNA连接效率。

5.介绍两种制备探针的方法。

1)切口平移法制备DNA 探针的过程:①使用DNA 酶Ⅰ在DNA 双链上随机切开若干切口,切口处分别形成3′和5′末端。

②利用DNA 聚合酶Ⅰ的5′→3′核酸外切活性,在切口处按5′→3′方向切除单核苷酸;同时利用DNA 聚合酶Ⅰ的5′→3′的聚合酶活性,在切口处3′端加入底物中的单核苷酸,使脱氧核苷酸链得以延伸。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切口不断按5′→3′的方向移动,底物中被标记的单核苷酸被掺入到DNA 链中,直至被标记的DNA 片段两条链的3′端时完成标记。

2)末端标记法:(三种:3‘末端标记法、5‘末端标记法、T4聚合酶替代法,这里讲的是3‘末端标记法)利用Klenow片段填补由限制酶消解DNA所产生的凹陷末端,通过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催化标记的dNTP加到3‘末端上。

6.什么是末端转移酶?其作用是什么?定义:一种能够将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加到某DNA片段上3‘-OH上的不需要模板的DNA聚合酶。

作用:可在DNA3‘末端添加特定的核苷酸,在人工黏性末端的构建中极有用处。

特点: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具有5’至3’端的DNA聚合活性7.什么是限制与修饰作用,描述过程。

原核细胞为了保护自己,选择性的降解外源DNA,并保护个体免疫于外来DNA侵入系统。

主要由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组成的二元系统。

8.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影响因素。

酶的纯度、酶切反应的温度与时间、DNA样品的纯度、DNA分子的构型、DNA甲基化的程度、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反应缓冲液。

9.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

Ⅰ型: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

Ⅱ型: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改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识别顺序是一个回文对称顺序。

Ⅲ型: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

10.Klenow酶的定义活性及作用定义:Klenow酶是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端的大片段活性:5’~3’的聚合活性,3’~5’的外切教正功能。

用途:修复由内切酶造成的3’凹断,使之成为平末端、催化cDNA第二条链的合成、用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的序列。

11.逆转录酶有哪些酶活性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RNase H活性(水解DN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12.S1核酸酶是一种高度单链特异的核酸内切酶,酸性条件下,由Zn2+激活、降解单链DNA或RNA、降解反应方式为内切或外切,酶量过大时会伴有双核苷酸的降解作用:切平突出的单链末端三1.核酸提取的注意点(提取通则)1)冰上操作,可降低酶活性,防止核酸被降解;2)操作尽可能快速;3)操作时要温柔,如不能用振荡器来振荡核酸,否则核酸容易断裂;4)防止酶的降解,尤其是RNA,因为RNA酶多,且多数耐高温,耐酸碱不易失活。

2.为什么RNA提取比DNA更困难?1)RNA比DNA易被降解:RNase(核糖核酸酶)是非常稳定的酶,能够耐受高温高压,很难除去,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高温下易失活,因此RNA比DNA更容易因为污染了酶而被酶降解;2)RNA在弱碱性条件下更容易分解,酸碱性耐受性差;3)从结构来说,RNA更容易分解的机理是:在2‘位置上有游离的-OH,以致形成2‘,3’-环形磷酸盐的中间产物,分解需要更低的自由能,因此易分解。

3.核酸提取之后,如何确定产量和浓度?1)测核酸的OD260的值,若OD260=1,则代表有50μg/μL的DNA,40μg/μL的RNA;2)测OD260/ OD280的值,DNA在1.6—1.8,RNA在1.8—2.0,若比值小,则表明蛋白质超标。

4.凝胶电泳分离核酸的原理。

将凝胶置电场中,在中性pH值下带电荷的核酸通过凝胶网孔向阳极迁移,迁移速率受到核酸的分子大小、构象、琼脂糖浓度、所加电压、电场、电泳缓冲液、嵌入染料的量等因素影响。

在不同条件下电泳适当时间后,大小、构象不同的核酸片段将处在凝胶不同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琼脂糖凝胶的分离范围较广,用各种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为200bp至50kb的DNA。

5.化学合成的三种策略。

1)小片段粘接法:将待合成的目的基因分成若干小片段,每段长12-15bp(碱基长度),两条互补链分别设计成交错覆盖的两套小片段,然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并退火形成双链DNA大片段。

2)中片段法(补丁延长法):将目的基因的一条链分成若干40-50bp大小的片段,另一条链设计成与上述大片段交错互补的小片段(约20bp的补丁)。

两组不同大小的DNA单链片段退火后,用klenow酶将空缺部分补齐,最后用T4-DNA连接酶修复缺口。

3)大片段酶促法:将目的基因两条链均分成40-50bp的单链DNA片段,分别进行化学合成,然后用klenow酶和T4-DNA连接酶补平。

6.化学合成法的特点和用途。

特点:优点—反应快,操作简单;缺点—价格昂贵,大部分情况下仅限于小片段的合成。

用途:合成PCR所需的引物;合成探针;合成接头;可合成新的人造基因。

7.什么是平台效应?在PCR扩增反应初期,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引物、模板、聚合酶达到一定比值时,被扩增的DNA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也叫平台效应。

原因:产物量增多、dNTP消耗殆尽、酶活趋于平稳。

8.PCR的五要素。

模板、引物、Taq酶、dNTP(4种)、Mg2+浓度。

9.PCR用途:(1)基因分离、克隆(2)扩增DNA靶序列并测序(3)DNA靶序列的突变分析(4)衡量DNA样品检测与分析。

四1.引物设计的原则(1)引物长度控制在15-30bp(2)引物要是一对有相同的或相近的GC含量(3)设计出的引物最好不要有其他的结合位点(4)上下两条引物最好不要有互补区域(5)引物应当超出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3个碱基,保证引物能够被切割2.PCR没有获得目的产物或得到杂产物的原因(1)没有获得目的产物原因:1.Taq酶少;2.退火温度过高;3.dNTP太少;Mgcl2太少;5.循环次数太少;6.模板太少或不纯;解决方案:1.多加Taq酶、dNTP、Mgcl2、模板;2.降低退火温度;3.纯化模板;4.增加循环次数(2)得到杂产物原因:1.循环次数过多;2.酶太多;3.退火温度过低;4.模板、Mgcl2、dNTP过多;5.引物设计不合理解决方案:1.增加循环次数;2.减少酶量、模板、Mgcl2、dNTP;3.升高退火温度;4.重新设计引物;5.增加延伸时间(3)若上述解决方案都无法在奏效,可采用热启动PCR技术,有三种方案:a.在PCR体系中先不加入酶,当温度达到94℃时,再添加酶进行PCR反应;b.将酶用石蜡珠包裹(或在反应液上部铺一层融化的石蜡,待其凝固后加酶),直到石蜡融化后再进入反应液中;c.使用热启动DNA聚合酶,在酶上作抗体封闭,或化学修饰,使其在94℃时才具有活性(原理:阻止温度升高到变性温度前的PCR反应的发生)3.做PCR实验时为什么要做对照实验(1)检查PCR试剂,PCR扩增产物是否污染(2)在医学检测方面,可检测PCR检查结果的正确性,以防出现错误的诊断4.介绍实时定量PCR实时定量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由于在PCR扩增的指数时期,模板的C t值和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存在线性关系,所以成为定量的依技术原理:将标记有荧光素的Taq man探针与模板DNA混合后,完成高温变性,低温复性,适温延伸的热循环,并遵循聚合酶链式反应规律,与模板DNA互补配对的Taq man探针被切断,荧光素游离于反应体系中,在特定光激发下发出荧光,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被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呈指数规律增长,通过实时检测与之对应的随扩增而变化荧光信号强度,求得C t值,同时利用数个已知模板浓度的标准品作对照,即可得出待测样本的目的基因的拷贝数5.热启动PCR定义:PCR中,先将模板同引物在高于两者变性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酶和其他组分进行扩增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