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李广的作文篇一:《李将军列传》写作素材整理《李将军列传》素材整理作者简介:《李将军列传》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作品简介:《李将军列传》,传记名篇。
西汉司马迁作。
载于《史记》。
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生平: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
汉文帝十四年(前165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
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
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
汉文帝曾说李广:“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他的胆略才能出众,如果是在汉高祖战事频繁的时期,当上万户侯又算什么。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乱建有军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给的将军印和赏赐,朝廷因而撤销封赏,同时不予承认此将军头衔。
后被指派为上谷太守,与匈奴作战,随后被调遣为上郡太守。
汉武帝时期,武帝因赏识李广名气,遣其为未央宫卫尉。
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
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
这场战役的结果很有讽刺意义:初出茅庐、出身低贱、名气最小的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杀敌七百,一战成名;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不敌,折损七千人后撤回;而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输得最惨,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后来夺弓掠马逃出。
李广、公孙敖因为战败被廷尉提审,按军法当斩,付赎金后,废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入侵辽西,杀死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
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广的威名,几年内没有骚扰辽西地区。
后来李广被调入京当郎中令,前123年,被重新封为将军,随卫青由定襄出击匈奴,但没能建功。
前120年,李广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张骞的部队作战,遭遇匈奴左贤王精锐四万人包围,僵持一天一夜,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逼走匈奴解围。
此战李广部因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封赏,而张骞因为延误军机,按律当斩,后废为庶人。
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被分配跟随卫青出征。
汉武帝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打先锋,但随后密信卫青,说李广犯霉运,不能给与先锋官的重任。
卫青因此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支援东路,令李广颇为不满。
由于路途过远的关系,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
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李广因此犯延误战机罪受到卫青责问,不愿受军法审判,愤而自杀,享年六十余岁。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
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因此闹事打伤卫青。
卫青本人并不追问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陵,少年因爷爷的名气受到汉武帝赏识。
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
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历史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评价很高,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句话来赞美李广。
蹊,小路。
意指,桃树、李树并不会说话,但提供美味可口的果实给人,其树下自然形成一条小路,喻意真诚待人,自能感召人心。
日本东京成蹊大学即以此为名。
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让你生在高祖时代,被封个万户侯都算不得什么。
)”司马光:“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相关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解释: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
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
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典:《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写作角度分析角度一:爱国李广满腔热血为国抗击匈奴47年,谁能超过他,没有,就是后世2000年来也没有人能超过他!李广对国家绝对有大功.角度二:勇武善战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
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
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角度三:仁爱士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官兵一致的人:"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角度四当人在遇到危急情况的时候,能作出超出以往的表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李广曾去打猎,看见草丛里的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箭,箭头深入目标.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李广就再次射石,但终究不能再射入石头了.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角度五理想的人格魅力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角度六悲情的命运飞将军李广被历代史学家与文人都称之为悲情人物,之所以悲情主要是因为其虽然作战勇猛,一生可以说立功无数,但并没有被封侯,最后的结局也令人叹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角度七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篇二:李广杏的故事李广杏的故事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七月是李广杏的收获季节。
这种杏香气扑鼻,嘴嚼蜜汁沾唇,连杏仁也香甜可口。
李广杏的果实外形规正,近似圆形,果大赛李,果皮称金黄色,色泽光而鲜亮,皮薄肉多核小,味美汁多,香气四溢。
关于李广杏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西汉年间,李光奉皇帝之命,率士兵西征。
一日,夏日炎炎,他们的部队迷了路。
在一片茫茫的戈壁滩上,找不到一滴水,士兵们渴得都没有力气走路了,就在这时,两匹绸缎从天而降并戏弄李广和士兵,李广气得拿到弓和箭向它们射去,射中了一个,另一个便逃走了。
这一匹绸缎射下去后变成了一片杏林,李广和士兵们跑到那里,看见杏子便摘下杏子咬了一口,吃后便全都吐了出来,那杏子非常苦,李广气得把杏林都砍了做士兵们的帐篷,在此地宿营。
原来李广看见的那两匹绸缎就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他们奉王母娘娘之命前来帮助李广。
谁知两位仙子到了这儿竟然尽情地玩耍起来,并戏弄李广。
李广太生气了,就用箭射落了苦杏仙子,吓跑了甜杏仙子。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甜杏仙子在月光寻找妹妹。
在一片戈壁滩上找到了妹妹。
苦杏仙子一见到甜杏仙子就抱着他哭泣,并对她说:“士兵们砍了我许多树枝。
”甜杏仙子说:“不要哭泣,他们砍了树枝,那我们再让它长出甜树枝来!”苦杏仙子说:“我可不知道怎么让它长。
”“看我的吧!”甜杏仙子笑着说。
甜杏仙子拿出一根银针,顺手一抛,化作了无数根银堆,落在秃树上。
她有拿出一根杏枝,迎风一晃,抛到半空,化作了无数条杏枝。
那些杏枝飘到根上便立刻长出了杏子,那些杏子金黄金黄的,看起来非常香甜。
两位仙子看树上已长出杏子,便腾云驾雾地飞走了。
清晨,李广和士兵们起来,看见杏林长出了香甜的杏子,忍不住摘下一个杏子吃了一口,香甜无比。
后来李广来到敦煌,把杏核种在土里,并把杏子取名为“李广杏”。
就这样,敦煌有了李广杏这种水果。
篇三:我爱家乡的李广杏家乡的李广杏我的家乡敦煌,盛产李广杏。
春天一到,一棵棵杏树贪婪地吮吸着甘露。
它们伸展着茂密的枝条,枝条上,朵朵粉里透白的花朵,犹如一个个娇嫩动人的少女在阳光中咧嘴欢笑。
李广杏的叶子象桃形,只不过叶端较尖。
七月初,六月末,杏树上缀满了果实,形状、颜色、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圆圆的小杏子,象一个个小宝宝,在树枝上探头探脑。
幼年的宝宝身穿青衣,中年的它们已走向成熟,脱掉了青衣,穿上了黄褂,渐渐熟透了,就成黄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