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10分)1、钟嵘《诗品》认为继承了小雅诗风的五言诗人是:A 曹操B 嵇康C 阮籍D 蔡文姬2、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 孟子B 老子C 孔子D 庄子3、“温柔敦厚,《》教也。
”A 《易》B 《书》C 《礼》D 《诗》4、“传神写照”是下列哪个人的观点:A 刘勰B 刘义庆C 顾恺之D 苏轼5、反对“永明声病说”的是:A 沈约B 刘勰C 陆机D 钟嵘6、“不平则鸣”说出自于韩愈的:A 《送高闲上人序》B 《送孟东野序》C 《进学解》D 《荆潭裴均杨凭唱和诗序》7、“思与境谐”说出自于司空图的:A 《二十四诗品》B 《与王驾论诗书》C 《与李生论诗书》D 《与极浦书》8、苏轼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来评价:A 王维B 孟浩然C 陶渊明D 谢灵运9、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是:A 雄浑B 飘逸C 气象D 入神10、提出“古文运动”概念的是:A 鲁迅B 刘大杰C 胡适D 陈寅恪二、多项选择。
(每题2分,共20分)1、《庄子》“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表现了庄子的哪些观点:A 心斋B 天乐C 物化D 得意忘言2、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 《礼记·乐记》B 《荀子·乐论》C 《文赋》D 《诗品序》3、“诗言志”说出现在:A 《尚书》B 《左传》C 《礼记·乐记》D 《孟子》4、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是:A 荀子B 扬雄C 韩愈D 刘勰5、《文心雕龙》“八体”中含有贬意的是:A 显附B 繁缛C 新奇D 轻靡6、属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篇章有:A 《神思》B 《变骚》C 《酌纬》D 《风骨》7、严羽指出宋诗的缺点是:A “以文字为诗”B “以禅理为诗”C “以议论为诗”D “以才学为诗”8、表现了“阳刚”审美观的有:A 沉著痛快B 优游不迫C 行气如虹D 鯨魚碧海9、王昌龄“诗有三境”说是指:A 物境B 情境C 思境D 意境10、表现了意境特征的有:A 羚羊掛角B 空中之音C 水中之月D 相中之色三、判断正误。
(每题1分,共10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3、元和体是指元白所创作的新乐府诗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实录”是司马迁《史记》中提出的史学理论。
()5、曹丕“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源于《左传》的“三不朽”说。
()6、两汉文学理论的立论原则是依经立论。
()7、文以明道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观念,道是指儒家的道统。
()8、“诗穷而后工”之“穷”主要是指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
()9、《二十四诗品》基本可以断定非司空图所作。
()10、苏洵的风水相激说中,水比喻创作的源泉和艺术修养,风比喻创作冲动不能已于言的一种状态。
()四、解释。
(每题6分,共30分)1、(孟子)以意逆志说2、(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4、(钟嵘)滋味说5、(司空图)思与境谐说五、论述题。
(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刘勰关于心物关系(神与物游)理论的具体内容。
2、试述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附:章节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解释n 诗言志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概念。
志字从心,之声。
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
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也是蕴藏于心的。
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n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n 文质彬彬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n 以意逆志孟子的“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n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原本并非属于美学的范畴,而是指“道”的特点,但是这也符合文艺和美学的要求。
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无声,最美的形象就是无象。
无声为有声之母,无形为有形之母。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道的境界。
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完全符合于自然。
老子把这种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正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说,为中国艺术意境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n 物化说[参见论述题]2、论述n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见教材第11页]n 庄子关于文艺创作的主要观点。
(1)虚静说。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
其具体方法是“心斋”和“坐忘”。
虚静说一方面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但另一方面,庄子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洞察其发展变化规律。
上述“虚静”思想,作为哲学的认识论是很玄虚神秘的,未必科学;但具体运用到审美和文艺创作领域,则有其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因为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往往是超功利的。
假如在文艺创作或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不能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侵扰,则很可能流于失败,甚至必然会失败。
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这一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到近代由康德明确提出的;在中国,则是远在先秦的老庄道家就已经有所触及。
(2)、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庄子的“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对古代文艺创作理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魏晋以后,它就被广泛地运用到诗、书、画、乐等方面,不仅从道家派生出来的玄学家讲“虚静”,而且佛家、儒家也讲“虚静”。
不过从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发展看,主要还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影响最深,尤其是庄子那些技艺神化故事更是直接把哲学上的“虚静”和艺术创作联结起来的桥梁。
(3)、得意忘言。
“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庄子主张得意忘言。
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1、解释n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这里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更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n 文以气为主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n 诗缘情说“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n 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