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各自在荒漠中栽下了一片胡杨树苗。

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来浇一次水,雷打不动;而另一个人则悠闲得多,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看看。

人们都说他的树苗成不了材。

一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肆虐了一夜。

令人吃惊的是,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大部分被狂风刮倒了,而另一个人的树几乎没有被风吹倒的,甚至吹歪的都没有。

读到这里,我迷惑了,不是说天道酬勤吗?难道辛勤浇水施肥是个错误?后来才知道,原来树也有惰性。

你经常给它浇水,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于是就经不起风雨。

而你待到它成活了,不怎么给它浇水,它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于是它们都枝繁叶茂。

人们常说“十年种树,百年树人”,其实种树与教学,说的是一个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也时常如此辛勤“浇水施肥吗”?比如我们这次月考中诗歌默写丢分甚多,要知道这是我们常抓的一个练习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询问学生,他们也支吾,不得要领,今天读了这个故事,恍然有些醒悟:我们就像那个三天两头去浇水的人,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思维出现断点,而我们不是勤于指导就是精于分析,丝毫不给学生“愤”与“悱”的机会,不给学生体验的空间,而后果就诚如王夫之所说“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非但是徒劳无益,甚至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伤害。

久而久之,原本趣味盎然的乐园也就成了学生痛苦的泥沼。

还记得在讲《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时我想让学生明白一些表现手法和写作文的一些技巧,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你喜欢这篇课文那些片段,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们很快就举出喜欢的片段,但喜欢的理由却多种多样,但很少说出有哪些表现手法,我只能作一番指导,比如铺垫的作用,比如渲染的好处等等,给他们一个固定的表达公式,学生们好像是豁然开朗了,都兴奋不已的说出以下的几个片段写法,这番指导立竿见影令我也兴奋,觉得难点就这样被轻易突破了。

现在想来真是可笑,一块知识的面包让我咬碎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他们还有可能品尝到语言的灵动和形象吗?诚如种树人给树浇水施肥一样,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思维之根就不会也没机会往深处扎,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处于等待的状态中。

他们体验不到语言里的形象和感觉,怎么会运用语言和喜欢语文呢?这样的枯涩的课堂怎能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学生没了兴趣只是机械的应付试题,怎会有灵动的语言表达呢?怎么会有好的习作出现泥?
我深深的反思:绝不能急功近利的为应对考试而把学生教成答题的机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第斯多德语)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因此,课题中的教材解读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发挥,
并引领学生往更为深入的地方扎下思维之根,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每隔三天就来浇一次水,雷打不动”,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

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发展之路上经得起风雨,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