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问题的法理分析及立法研究送彩礼是中国民间百姓订婚礼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婚姻法》及司法解释都对彩礼问题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立法的不完善,致使彩礼纠纷不能及时合理地解决,因此,彩礼问题纠纷是当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标签:彩礼问题;法律规制;彩礼返还;立法研究一、彩礼问题的由来(一)古代社会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完善的婚姻制度。
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所谓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亲迎这六道程序。
其中,纳币,就是指男方派人送彩礼到女方家。
西周的六礼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的结婚程序虽然不一定会全经过六礼的仪式,但六礼的名称一直相传下来。
到了唐代,六礼的核心就是财礼,又称聘财,女方以接受男方聘财的方式表示许婚,即所谓的“婚礼先以聘财为信”[1]。
元朝也把下聘财作为婚姻成立的要件之一,并且按照不同等级作了数目上的具体规定。
到了清朝,订立婚约必须给与彩礼,若不给与彩礼,则构成犯罪。
(二)现今社会众所周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彩礼是吉祥物。
送彩礼作为中国民间老百姓订婚礼的重要内容,是老百姓民事生活中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未将聘礼作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
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某些地区还相当盛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等,已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甚至还有较为统一的行情和价格,由于地方情况不同,当事人条件的差异因素,彩礼的数额及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普遍看来,相对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言,给付的数额往往很大。
有的当事人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不得不全家举债,负担极为严重。
因此,彩礼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彩礼的性质目前对彩礼的性质认定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给付彩礼是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行为。
因为送彩礼的一方,都是想将来能够与对方结婚,许多家庭负债给付彩礼,为的是最后结婚,而接受彩礼的一方也是在同意将来同对方结婚的情况下而接受彩礼。
如果双方缔结婚姻,这种赠与行为所附条件成就,赠与行为有效成立,彩礼就归受赠人所有;一旦双方没有缔结婚姻,赠与行为因所附条件没有成就而认定无效,接受彩礼一方就应当将彩礼返还。
第二种意见认为,双方所缔结的婚约解除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不予退还,构成不当得利。
因为婚约在我国不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双方解除婚约后,接受彩礼的一方占有彩礼就没有合法依据,而给付彩礼的一方却因此遭受财产利益的损害,给付方就有权以对方构成不当得利为由请求返还[2]。
笔者认为,给付彩礼是基于婚约所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
首先,给付彩礼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当盛行。
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习惯愈演愈烈,相互攀比,给付彩礼的数额也在不断增加。
给付和收受彩礼的行为都是在这种风俗习惯下实施的,包括给付的时间、给付的数额等内容,一般还是通过中间人进行的。
其次,给付彩礼与婚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婚约,即使发生财产给付关系,也不能认定为彩礼。
如果男女双方订立了婚约,按照习俗一般都会发生彩礼的给付。
也就是说,撇开婚约单纯的讲彩礼问题,就属于本末倒置。
第三,这种基于婚约所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其法律效力同样应当依附于婚约的效力。
彩礼给付后,在婚约存续期间,当然不发生返还问题,一旦婚约解除,此财产流转就失去了其合法基础,接受彩礼的一方就应当返还其所接受的彩礼。
如果双方已经结婚,婚约的法律效力就一直延续到双方的婚姻缔结,一旦双方结婚,婚约的效力就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就不存在彩礼的返还问题。
第四,将此类纠纷定性为婚约彩礼纠纷,符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所规定的“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其原则精神与本文所称的婚约彩礼相一致。
三、彩礼制度的法律规制(一)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中的直接规定彩礼的处理原则《婚姻法》(1980年9月10日)第3条规定的“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最高法关于《婚姻法解释(二)》(2003年12月4日)第10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二)涉及间接彩礼纠纷处理原则的规定《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第55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57条“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若干意见》(1989年11月21日)第10条“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的精神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993年11月3日)第19条“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四、关于彩礼返还的相关问题(一)对彩礼返还进行限制的原则对彩礼返还作出限制性规定,除依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外,同时还遵循了以下原则:1.遵循当地风俗习惯原则彩礼是依附于婚约而发生的,婚约问题现行法律并没有加以规范,都是依据当地风俗习惯所进行。
当婚约解除,涉及彩礼返还问题时,也就应当遵循当地风俗习惯。
在解决婚约彩礼纠纷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如果机械地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作出处理,就会引起当事人的抵触,特别是涉及接受方有过错而导致婚约解除或者是双方已经同居生活的,甚至彩礼已经用于共同生活的,如果判决接受方全部返还,就与风俗习惯相冲突。
所以,人民法院在审理婚约彩礼纠纷案件时,就彩礼的认定、彩礼的范围、彩礼是否返还以及彩礼返还的比例等方面,都应当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保证人民法院的判决符合民意,更便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同时还可以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保持一致。
2.照顾无过错方原则该项原则是我国婚姻法中关于处理离婚案件时应当适用的一项原则,它体现在是否准予离婚、共同财产分割及损害赔偿等方面。
婚约彩礼纠纷与离婚纠纷在依附于人身关系方面基本相同,只不過,婚姻纠纷建立在已经存在的夫妻家庭关系,而婚约彩礼纠纷发生在准备缔结婚姻关系的阶段[3]。
因此,在处理婚约彩礼纠纷时延续适用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精神。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需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
该原则是民法上的帝王规则,该原则与诚信原则一样,与道德规范联系非常紧密。
婚约彩礼纠纷在很大层面上,所能体现的就是道德问题。
关于婚约的履行完全依靠道德作为准则来约束,双方发生纠纷,所反映出来的也就是道德问题。
因此,在解决此类纠纷的过程中,应当用双方之间的利益均衡来判断是否公平。
(二)不予返还的情形1.已经登记结婚并同居生活的这种情形下一般不予返还,无论是理论上、司法解释的规定上、司法实践上还是风俗习惯上,认识是一致的,本文不再赘述。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时间较长的,一般应当在两年以上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
对该种情况确定不予返还,理由如下,首先,在当地广大农村地区,一贯将举行结婚仪式并共同生活视为男女结婚的标志。
其次,两年的限制主要是基于诉权的时限原则。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都是希望长期共同生活,如果双方不办结婚登记同居生活时间较短,双方订立婚约的目的没有实现,那么彩礼还是需要返还的。
同居生活的时间限制,主要还是参照诉讼时效的规定来确定。
3.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期间生育子女的男女双方同居生活,虽然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双方的“婚姻”生活因生育子女而更加牢固,因生育子女而更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
如果双方解除这种所谓的“婚姻”关系,将会给女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确定这种情况下彩礼不再返还。
4.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一方面接受的彩禮已经在共同生活中花费掉,其权利的客体已经不存在,属于不能返还;另一方面彩礼用于共同生活,事实上已经与“夫妻”共同财产相混同,也不应当返还。
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首先要求“确已”用于共同生活。
这就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要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避免以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
因为女方的嫁妆是其“婚前”财产,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男方也有其婚前财产用于共同生活,都不能使用该项规定;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比如男女一方或双方患病花费、共同经营投资等。
参考文献:[1]曹兴华.婚姻法与继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7.[2]祝铭山.婚姻家庭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32.[3]潘冬梅.论司法实践中彩礼问题的处理[EB/OL].法治论坛电子杂志,/detail.php?id=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