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

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

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

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

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

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

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先生从中国地域之南北差异说开来,从中国民族之角度入手,细说民族特性。

当然民族特性有优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优点之处往往更加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是优非优?林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章节中,一口气写出八章所谓中国人之“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

不得不让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深思,现实社会中,我们弘扬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读《吾国与吾民》,放观当今,我们不得不深思,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是隐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恶习”。

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很多人仍旧把这种“小智慧”当大智慧,显然要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国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从中移除掉,还原一个本质纯粹的中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五):对于过往抱有温情与敬意耗时半月有余,每日勤读近两个时辰才终于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对民国大时代的学者们普遍抱有崇敬,所以林先生的书诚不敢随意去读,这半文言半白话的文风着实读来费劲。

读前看过一些短评,说先生痛斥儒教之迂腐,大揭国民劣根性,我诚不敢信,果真如此岂不是和鲁迅先生完全是同一战线,但事实上林先生于左翼文人还是敬而远之,读完书只觉得褒贬中肯得当,言之有据,绝无宣教之辞。

作者通篇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是抱有敬意的,对于孔子思想在后世历代的演变,客观而辨证地加以分析,加之深厚的语言学功底,游刃有余的从汉字特点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能够浪漫而充满人文情怀的原因,当然,批判更是一个主要旋律,林先生出身基督教家庭,英文水平在民国大师中,能望其项背者寥寥,他对于封建时代末期中国文化发展严重落后的原因,先天具有足够客观的认识,先生认为传统儒教过分强调内在的自省,对于外来刺激过于麻木,不懈以逻辑事之,此番论点中肯而温和,与鲁迅先生所言核心并无二致,但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

跳出书的内容,此次阅读经历与我也是受益匪浅,林语堂先生写书时,对于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典章文物信手拈来,国学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但事实上先生的国学积累起步并不早,诚如在探讨中国戏剧那一章中的自我调侃“不到二十岁就已经熟知约书亚的喇叭吹到了耶利哥的城墙,可到了近三十岁才知道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所谓学贯中西也是后中而先西,最近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我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严重的国学短板深感惭愧,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前言里讲到知识之人应该对本国过往之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北宋张载也说过读书要“为往圣继绝学”,作为一个渴望用文化充实自己的青年人,子曰诗云不可不读,对于圣哲先贤千年的智慧一知半解,在外人面前标榜中华智慧也实在是没有底气,如此,林语堂先生不正是一个好的榜样吗?《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六):农耕时代的中国人这版英译汉很多半文言的语句,据说翻译者黄嘉德是民国时代人,因年代久远,读起来很拗口。

个人更喜欢由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郝志东与沈益洪翻译的,名为《中国人》,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比如这版的“普通感性”对应学林版的“庸见”,“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翻译。

林语堂先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评价他所在时代的中国人。

因为科学发展时代水平的限制,很多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农耕时代的人类通性。

比如,爱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心灵“女性化”,连语言文字描写也是女性化,从字里行间总觉得对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

比如善用比拟手法、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的各种成语、谚语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维,未免牵强,且有失偏颇。

再联想他写的《武则天传》,他是得多讨厌女人当皇帝,才会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尽各种不堪的词汇,而不写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贡献。

尽管如此,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无论读任何经典,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放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国人,百年后的中国人,哪些不好的个性没了,哪些不好的个性仍然存在着,通过比较,可以剖析人性中优缺点。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七):当我越来越宽容时,我也越来越挑剔林先生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新东西和新思考,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书,之所以没有先看《京华烟云》,是因为现在不大看小说了,而且也不太喜欢民国人写的类似《红楼梦》大家族的小说,总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谁把儒家和道家骂的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针见血。

读完此书,深感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紧密相关,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道德状态。

作者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论述直指人心,在当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时弊,只是可叹没有速朽,社会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滞不前。

作者对于妇女生活的描述让我有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

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还是涉及阴私不肯深刻论述。

作者在向我们证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们的价值在于家庭。

似乎裹脚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悦男人,却没有说女子为什么要去取悦男人。

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笔到这一章似乎变成漂浮不定的拂尘了。

还是打了最高分,因为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去读一读。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八):透视看过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体会到确实存在一些沉积在中国人体内的东西。

这个东西积累了几千年,体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身上。

林语堂先生用他广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在看这本书时,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由于个人知识的匮乏所带来的不理解,或者误解。

但是终归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受的。

这些感受更大的成份是对于一些自己能够理解且印象深刻的内容的总结。

my people中国人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的,在我看来这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三性。

德性,品性,习性。

德性的中心是中庸。

中国人的圆熟,无可无不可,爱好和平,忍耐等等都与中庸有着关系。

具体的例子可以举中国社会制度的模棱两可性。

中国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呢?中国有法,但是中国人重视以德服众。

当然这个德发展到了现在却成了以权服众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个美国外教的一句话。

当时学生问他最喜欢中国的那些方面。

他说了两点,我相信他是没有恶意的。

他是这样回答的:第一,中国人看我是外国人,往往会给我行方便,办理各种事情都会有网开一面的待遇;第二,中国人办事效率很低,这样中国赶上美国还需时日,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还是高兴你们办事效率低的。

且说第一点,在中国办事情固然有程序,但是更像是形式,这程序掌控在办理的人的手中,所以第一种情况就出现了。

第二点也与这制度的模棱两可有着莫大关系,但是后面再说这点吧。

中国人的中庸还体现在个人的追求上,中国人要结婚,不只是个人的爱情,他需要考虑家庭。

但是也不会为了国结婚。

其实这是一个折衷的目标,不为个人,不为国,为家。

家正好在个人与国之间。

也许这个例子不足以说明这个。

且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的求学,我们的求学往往不仅仅为个人的腾达,也难说为国家之兴旺,我们很多人是为了家在求学。

所以我们不像美国追求个人主义,也不像过去的苏维埃追求集体主义,中国有一个特色社会主义,也许可以叫家庭主义。

中国人口头禅:A是对的,B也不错。

品性的中心在于诗。

中国的诗与国外字母形成的诗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中国的诗有音韵美,但是不及国外的。

中国的事最大的特点是意境美。

中国民族是很富有想象力的。

诗中的美是无法用英文翻译出去的,这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那种意味深长的笑。

这种笑只有中国人能体味。

而这种隐晦,欲说还休的美不仅仅在诗中,中国的画,中国的建筑,中国的书法。

所以在中国,小说和散文是不及外国的,但在许多要融入想象的文艺方面,中国人往往能够独当一面。

这就好像一杯茶,不像可乐与咖啡那般味觉来的直接,但是意味深长久远。

中国人信佛教的居多,因为佛重视的是去参透,去体味。

而在中国,诗与佛更是进行了融合。

基督要想进入中国人的思想中,我想圣经得先翻译成诗那般形式才能得到中国人的青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