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复数复习小结》莆田第十三中学李春涵一、概述本节课的内容是《选修1—2》最后一章《复数》的复习小结,涉及复数有关概念、运算法则的知识梳理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对象是本校高二(4)班。
所需课时一节课。
《复数》是高中文科数学的最后一章,固然内容不多、难度不大,但它扩大了数域,当然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也再给了我们一个联系数与形的崭新工具,尤其在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水平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重点:复数有关概念、运算法则的知识梳理和具体的应用.教学难点:梳理复数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分析(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及向量表示.2.会运用复数的分类、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求出相关复数的实参数值.3.掌握复数加法、乘法运算律;能进行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
4.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及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5.领会复数问题实数化的思想方法,能应用数形结合、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复数问题。
6.领会数系扩充的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莆田第十三中学(农村一般校)的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强,一般都能预习。
2.作为高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数学有较强的探究欲望;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4.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律、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5.学生已经学过复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律、数学思想方法等的基础知识;6.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复数计算和应用;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是一节《复数》的复习课,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很多。
只能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教师起主导作用,给以适当的辅导。
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通过导课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后,播放PPT,让学生阅读知识点。
老师适当点拨,后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本章的知识体系图。
这样才能把复习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而且又能达到让学生系统把握本章知识的目的。
而复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学生都有预习,所以对-111的例题1——2采用阅读提问指导的方法来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对于补充例题,先用PPT播放题目,让学生思考,老师进行点拨指导,后给出PPT答案,时间控制也在10分钟内。
特别要强调的是老师指导的内容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应用。
最后,为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水平,特设课堂训练,用时8分钟。
剩下2分钟,留于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根据不同层次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了探究问题的习惯。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 .边播放、边讲解;H.播放—提问—讨论—总结六、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1.虚数单位i :(1) 21i =-; (2)实数可以与i 进行四则运算,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2. 若x 2=-1,则x i =±3. i 的幂性质:i 4n+1=i, i 4n+2=-1, i 4n+3=-i, i 4n =14.复数的定义:形如(,)a bi a b R +∈的数叫复数,a 叫复数的实部,b 叫复数的虚部。
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 表示。
5. 复数的代数形式: 复数通常用字母z 表示,如(,)z a bi a b R =+∈, a +bi 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6.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对于复数(,)a bi a b R +∈,当且仅当b =0时,复数a +bi (a 、b ∈R )是实数a ;当b ≠0时,复数z =a +bi 叫做虚数;当a =0且b ≠0时,z =bi 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 =b =0时,z 就是实数0.7.数集间的关系:N Z Q R C . 8.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充要条件):当a ,b ,c ,d ∈R 时, a +bi =c +di ⇔a =c ,b =d 两个复数间有相等或不相等关系,当它们全是实数时,可以比较大小。
否则不能比较大小9.复数z 1与z 2的和:z 1+z 2=(a +bi )+(c +di )=(a +c )+(b +d )i . 10. 复数z 1与z 2的差:z 1-z 2=(a +bi )-(c +di )=(a -c )+(b -d )i . 11. 复数的加法运算律:(1)交换律: z 1+z 2=z 2+z 1(2)结合律: (z 1+z 2)+z 3=z 1+(z 2+z 3) 12.乘法运算规则:设z 1=a +bi ,z 2=c +di (a 、b 、c 、d ∈R ),则(a +bi )(c +di )=(ac -bd )+(bc +ad )i .两个复数相乘,类似两个多项式相乘,在所得的结果中把i 2换成-1,并且把实部与虚部分别合并.两个复数的积仍然是一个复数.13.乘法运算律:(1) 结合律: z 1(z 2z 3)=(z 1z 2)z 3 ; (2) 交换律:z 1z 2=z 2z 1; (3)分配律:z 1(z 2+z 3)=z 1z 2+z 1z 3. 14.复数代数形式开平方:复数z a bi =+开平方,只要令其平方根为x yi +由2()x yi a bi +=+222x y axy b⎧-=⇒⎨=⎩,解出,x y15. 复平面、实轴、虚轴:复数z =a +bi (a 、b ∈R )可用坐标平面内的点Z (a ,b )表示,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高斯平面),x 轴叫做实轴,y 轴叫做虚轴。
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
除了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16.除法运算方法:(1)根据“被除数=除数⨯商数”和复数相等定义来求商数。
(2)通过分母实数化来求商数。
结果为:(a +bi )÷(c +di )=i dc adbc d c bd ac 2222+-+++.17.复数的模:||||||z a bi OZ =+==u u u r18.共轭复数:当两个复数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虚部不等于0的两个共轭复数也叫做共轭虚数。
一对共轭虚数在复平面内的对应点关于实轴对称。
2,,z z z z z z z===19.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如果复数z 1,z 2分别对应于向量1OP 、2OP ,那么,以OP 1、OP 2为两边作平行四边形OP 1SP 2,对角线OS 表示的向量OS 就是z 1+z 2的和所对应的向量20.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两个复数的差z -z 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21.在复数范围内解简单方程:(1)应用待定系数法:设方程的根为x yi +。
代入原方程,再经变形化成方程两边都是复数的代数形式,最后根据复数相等定义布列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
(2)应用公式法:21,2121,2,022a b c R ax bx cxbx xabxa∈++=∆=∆===-∆-=fp设、、方程根的情况:当时,当时,当时,(二)、阅读例1例2(三)、补充范例:例1对于下列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①z1,z2,z3∈C,若(z1-z2)2+(z2-z3)2=0,则z1=z3②设z∈C,则z+z1∈R的充要条件是|z|=1③复数不能比较大小④z是虚数的充要条件是z+z∈R个个个个分析:①②③当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④z+z∈R推不出z是虚数,如(5+0i)+(5-0i) ∈R而5+0i不是虚数答案:A例2已知复数z =1-2i ,求适合不等式211||≤+-a i az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分析:原不等式化为21)21(1||≥+-a i az ,即⎪⎩⎪⎨⎧>++⋅≥--,01,122|)21(|a a i i a 即⎪⎩⎪⎨⎧->+⋅≥++,1,122)12(22a a a a 即⎪⎩⎪⎨⎧->-≤-≥1,2151a a a 或 ∴a ≥-51或-1<a ≤-21.点评:本题是对数不等式和复数模的概念的综合应用(四)、课堂练习:(五)、小结 :本节通过复数知识的复习梳理、例题练习的训练,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复数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期中考90分以下的同学完成 :期中考90分段的同学完成 : 期中考100分以上的同学完成:(七)、板书设计一、知识要点: (一)复数的有关概念 1——8 (二)复数的运算 9——14(三)复数的几何意义及表示 15——21(四)在复数范围内解简单方程 (1)待定系数法(2)公式法 二、阅读例1例2三、补充范例:例1例2四、课堂训练:五、小结六、课后作业:期中考90分以下的同学完成:期中考90分段的同学完成:期中考100分以上的同学完成:教学过程流程图:七、教学评价设计教师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中学数学(新课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八、帮助和总结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
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九、课后反思:1.知识点遗漏: (1)一一对应:(2)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12d z z =-(3)对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应复习。
2.说明:复数的代数形式开高次方,一般不适宜用待定系数法求方根,要转化为三角形式来求。
3.阅读例题时应侧重差生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