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童话教学(提纲)

第一章童话教学(提纲)

培训理念:1.在高尚文化中成长。

素文化(素经)水文化(水经):水是流动的、水是透明的、水是聚集的、水是包容的…2.在互动交流中研讨。

3.在文体特点中深化。

文学文体: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散文、小说、文言文…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第一章童话教学(统计)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童话的文体知识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涨、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

幻想是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人物童话。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同情善良,歌颂勇敢斗争的精神。

一类是动植物童话。

如《二只小狮子》、《去年的树》等。

动植物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可以称为说理童话。

如《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等。

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种童话又叫科普童话。

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

1.丰富的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

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

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者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小壁虎借尾巴》就是向学生介绍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和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如果文章没有幻想,仅仅对生活作真实的描写,读起来必然索然无味。

作者运用幻想手法。

虚构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

童话中的幻想虚构不是胡编乱造,有现实生活作依据。

壁虎与鱼、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功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所以这个童话才具有科学的价值。

又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的典范。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

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

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

2.拟人和夸张的描写。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

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

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

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

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又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童话常把动植物和无生物“人格化”,描写的物体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

《小壁虎借尾巴》文中的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以后,觉得“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是人的情感,它去借尾巴时说话很谦虚有礼貌,是人的行为、语言。

拟人化的表现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如果童话里幻想的内容没有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饰就会显得暗淡。

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

童话的话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受染力。

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

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

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的意义。

3.完整的故事情节。

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头有尾,十分完整。

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就是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反复出现了三次“借”,三次对话,但每次“借”的地方、对象不同,所要介绍的动物尾巴的作用也不同。

第一次在河边向河里的小鱼借尾巴,小鱼不借,要用尾巴泼水。

第二次在树上向地上的黄牛借尾巴,黄牛不借,要用尾巴赶蝇子。

第三次在房檐下向燕子借尾巴,燕子不借,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鱼是水里游的,黄牛是地上走的,燕子是天上飞的,三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故事反复三次,读起来却无重复罗嗦之感,反而觉得趣味无穷。

二、童话的教学策略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三个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

这告知我们,作为文学的童话,其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学习语言,感受文学语言美;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体悟文学形象美;挖掘文学蕴含,培养思维,理解文学意蕴美。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1.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

所以,童话的文本分析在兼顾语文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同时,应该着重于童话幻想性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文学要素上的反映和体现,关注童话如何通过幻想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审视和评价。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美丽的公鸡》,应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公鸡昂着头、挺着胸脯,得意洋洋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第一部分时,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

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象,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想象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

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

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象,想象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象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理解寓意。

理解寓意是童话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教学思路是:(1)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

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狼的本性。

(2)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中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拥有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

教学时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3)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由此告诫人们,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

著名的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结语是这样写的:“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幸福”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解读的:老师:“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这里的“幸福”实际就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种侧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只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小学文学作品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视角,特别注重具体文本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性或历史性的社会价值,“社会主题”成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作品解读的方式,应用到人物童话的解读时,根据不同的文本情况,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容易导致教师引导过程中出现如上文那样的情况,教师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归纳:“这个童话深刻地批判了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了对穷苦孩子的同情。

”这样的结论尽管代表了一种观念,但是却也很有局限性和狭隘性:忘却了学生的真切体验,忘却了这是一篇引人思考的童话作品。

像这篇饱蘸情感令人凄楚的童话,其实不需要老师去特别强调政治性的批判意义,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要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表达出他们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3.学习语言。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保持了口语的特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积极作用。

(1)朗读。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

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