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再谈中职生德育教育【摘要】大多数中职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被关注,逐渐丧失信念,缺乏理想。
加上自控能力差,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引诱误入歧途,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学习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感差,对未来缺乏信心。
很多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教学质量上,对学生德育工作不够关注,方法不够得当,致使学生实用技能没有学到多少,身上的不良习气反而增加了,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笔者从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出发,提出“先育人再教书”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首先应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把传授技能放到第二位,学生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学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时,还具体提出了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中职生;学生管理;终身学习本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在各省区蓬勃兴办,很多以前的中专学校也顺应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专业、专门型人才的需求纷纷转行,开办职业教育。
在政策层面,国家也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对农村和家庭困难城市学生予以补助,鼓励中考、高考落榜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以期改善我国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用技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对此,各个职业院校都信心满满,购置设备、改善教学和实训环境,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职业院校就读,可谓是风风火火,掀起了职业教育的浪潮。
然而,面对如此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形势,职业教育依然是困难重重。
很多老师感叹:学生不好教,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学生不好管,尽管学校有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但是学生违反制度者层出不穷,让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很头疼。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1.中职教育应以德育为先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学定位是分不开的,很多学校过分偏重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或轻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原动力,缺少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不会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更甚者很可能制约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
到头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多,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一些陋习也没有多少改变,有的甚至还加强了,我们培养给社会的不是合格的劳动者,而是一个次品。
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到学校来首先不是学习知识的,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做人的道理,树立理想,承担责任,修德养性,互助友爱,遵纪守法,终身学习。
先立人,再立业,颠倒了这个顺序,不但不会做人,也肯定不能做事。
2.德育教育的方式怎样才能搞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 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引领者,更应当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老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欲正人先正己,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不让不良思潮有可乘之机。
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入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所传授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在生活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身教强于言传。
对学生说话,用文明语言,不粗言秽语、简单粗暴;处理问题,透明公正,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对于责任,勇于承担,不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对于学生的进步,做正面宣传,予以肯定,不漠然视之、置之不理。
老师应当毫不避讳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良好的修养,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见了同学主动问好,把别人不小心乱丢的垃圾,捡起来放入垃圾桶,在公交车上主动让位,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学生学生面前做,用团结文明、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潜移默化,让他们自觉地接近文明,远离不文明现象,不断提高德育修养。
这样比斥责、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2.2 细致入微的德育档案。
老师不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还应当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学生德育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难,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对于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进步要予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知荣知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当前一个阶段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方法和方向,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改进。
还可以在不同范围内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收获进步的喜悦,增强克服缺点的信心。
建立德育档案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老师都不应该忽视。
德育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道德高度,对于任何进步都应当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热情,否则,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对道德修养缺乏信心,忽视道德修养。
2.3 良好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文化,适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做,乐于去做,不给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习惯留下繁衍的土壤。
大家都文明了,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就成不了大气候,在同学们之间就成了不和谐音符,就会被摈弃,那些少数人就会慢慢向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走向文明的怀抱。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人生所学知识的一小部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为自己充电的过程,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必要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要在工作中继续补充,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胜任所有工作,不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挑战还在等着我们,更多的领域还等着我们去探索。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老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
4.重塑理想的信念产生中职生厌学心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和信念的缺失。
他们也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也有过坚定的信念,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他们是落伍的一代。
中职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回信念,重塑理想。
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每个同学都有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就看老师能不能发现,想不想发现,发现了怎样加以引导。
老师要充分利用同事、同学、家长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树立理想的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繁荣努力学习。
从内心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是自己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浅析中职生德育教育摘要: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当前职业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浅析德育教育中职生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当前职业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中职生德育教育在学生就业后将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稳定,因此,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就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德育目标特色不明。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总的要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现行德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标准及要求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在学校,学生受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而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a href='//' target='_blank'>种植缓侠淼南窒螅?苛业姆床罘炊?寡??缘掠?勘瓴??嘶骋伞U庵值掠?谌萦肷缁崾导氏嗤呀诘慕逃?锊坏降掠?敌?浴⑸?感浴⒋葱滦院颓罢靶缘囊?蟆?/p>3、德育方法呆滞陈旧。
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及活动形式的总和。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
一些学校和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德育教学改革滞后。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不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有增添现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新内容;在一些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德育课似乎成了“豆芽学科”,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加之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德育课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地位日渐低下,德育教育的功能日趋萎缩。
中职学校德育地位的降低,德育教学改革的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重新学习企业岗位职责、道德规范、员工准则后,方能上岗,若达不到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回,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
5、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的新“读书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
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