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学深度学习与教学——基于脑科学的认识 - 副本
数学深度学习与教学——基于脑科学的认识 - 副本
多数数学认知活动虽然与特定的脑区相联 系,然而 每一种功能都有赖于不同脑区之间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 互动。数学深度学习的结果, 一方面会加强相关脑区的 功能,使该脑区内部的神经连接畅通;另一方面会扩展 与其它脑区的联结。如进行加法运算时,不同的提问会 激活不同的脑区:当解答需要笼统的答案时,大脑最活 跃的部位是双侧顶叶;而当解答需要精确的答案时,大 脑活动主要发生在额叶部位。
2. 物质态:脑科学视角下的功能“寻根” 脑科学研究证明,学习本质上是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神经元放电形成电化学回路实现的, 期间伴随着神经递质的传递。
20 世纪 80 年代,神经科学家 Maclean[8]提出了 “三 脑一体”模型,即根据解剖生理学和脑部功能的不同 将脑分为三个部分:
认知脑主管思维,发展认知能力; 情绪脑通过情绪认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脑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提升个人的自我决策和执 行能力。
对数学深度学习的认识可从脑科学及其上层的认知科 学、学习科学和教 育科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如图所 示。
对数学深度学习的认识角度
结合“三脑一体”的模型,对于数学深度学习的分 析可从大脑功能层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
(2)情绪维度 研究表明,情绪通过影响注意、 记忆和决策能力而 影响认知效率,如在情绪性事件中,杏仁核通过调节海 马和前额叶活动,能影响记忆的编码阶段和巩固阶段, 从而产生长时记忆效应。
情绪在数学深度学习中有两个作 用: ①在动机上,感觉数学“有意思”,愿意“主动 学”,做题“专注”、“有钻劲”; ②在态度上, 将学习行为与自己的三观结合起来, 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学学习强调的“合 作”“分享”和“文化”等理念,归根结底都与情绪有 密切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认知脑,指大脑 皮层,主要负责所
有的高级思维功能,包括阅读、计划、
分析、决定等;
②情绪脑,指大脑的 边缘系统,主要
参与情绪调节;
③行为脑,包括脑干、小脑和基底核, 主要控制人的行为
“三脑一体”模型归纳了 人类特定行为与特定脑结 构之间的联系,为全面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提出的深度学习框架涉及认知、 人际关系和个人发 展三个领域,恰好契合了“三脑一体”模型的观点:
数学深度学习与教学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
数学 思维的学科
传统数学学习的理论思辨往往停留在知识、认知 及文化等“意识”层次,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和 “混 沌”状态。
而脑科学从“物质”角度揭示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是神经元的联结和神经网络的连接。
常见的疑惑
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学习? 数学深度学习“深”在何处? 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搞
从认知的维度理解数学深度学习,能将某一思维状 态与特定脑区相联系,将思维过程与神经回路的连接相 联系,使思维“可视化”,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和学习 过程的深刻认识。
如大脑皮层形 成视知觉是两条神经路径作用的结果: “What 通路”能感受事物的大小、形状等属性信息, “Where 通路”能感受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了解这一 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属性”和“关 系”两方面深刻 把握数学概念:一是要明确其定义、性质,理解“是什 么”;二是要明确与其它 知识的关系,理解“从哪儿来” 和“到哪儿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四、脑科学指导下的数学深度教学
数学深度学习最终体现为个体思维的变化,故在数学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尤为重要。数学个性 化教 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一方面要引导 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如 通过反思新 知,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拓展,通过练习后的反思对原 有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错 误中修正认知结构,重新梳理认知结构中重要、关键的 “结点”,使之更加科学和合理。
④在评价管理阶段,借助言语表达或 自我暗示,实现 数学认知脑区与语言中枢的联结,辅助思维发展,并借 助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 加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实 现学习的有效调控。
2.形式:传递神经递质 思维活动本质上是神经信号的传递过程。 学习动机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学习 动机形成与多巴胺有直接的关系,当个体选择或决定正 确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增强学习动机,提高 记忆力和注意力。 3 结果:建立畅通、广泛的神经联结 每种数学认知能力都与不同脑区相关,如数感能力主 要与顶叶有关,空间认知能力主要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 路的相关脑区相关,归纳推理主要与前额叶相关。各相 关脑区相互支撑但 又各司其职,形成了支撑数学认知能 力的神经基础。
三、基于脑科学的数学深度学习框架 基于脑科学的数学学习应遵从联结、扩展、拓宽、加 深、贯通等原则,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做到知、情、行 一致,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图所示。
1.课前准备 学习是根据已有知识建构当前知识的过程。在课前准 备阶段,教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相关内容,并对 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预评估;学生通过查缺补漏完善知识 体系,为新知识 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新知识 的信心。 2.初步连接 初步连接是当前知识与已有知识初步建立联系的过程, 也可理解为“当前知识的神经元” 与“存储旧知识的神 经元”建立信息通道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合理 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当前知识和 已有知识的关系,从而形成对当前知识的认知。
如学习了分数除法 的“求一份是多少”,要与单元内 部的“求几分之几”进行比较,以产生对分数除法的整体 认识, 还要与之前的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以 加深对“数”的认识。“网络”接入使当前知识 与之前 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了联结,生成了更大面积的知识网络, 如此,学生方能用整体和系 统的观点理解当前知识,分 析问题时方能锁定目标,放眼全局,提高解决问题的效能。
一方面, 该层能与底层的大脑“硬件”层结合起来, 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深度学习“是什么”,明确深度 学 习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数学深 度学习,能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层面解释 “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与教的关系,解 决“怎么做”的问题。
(1)认知维度
①在激活旧知阶段,通过回顾或练习找出与新知识关 联的已有知识,明确当前知识在已有知识网络中的位置, 并通过适当练习,激活已有知识存储脑区,为新知编码 做好准备;
②在初步理解阶段,运用已有 经验建构当前知识,使 新旧知识所在脑区建立神经联结,获得成功体验;
③在深度加工阶段,通过综合训练、难题错题反思等 高阶思维活动对当前知识进行“内部关联”,找出关键 点,并将其作 为“结点”再次与已有知识连接,形成牢 固的“外部关联”;
一 、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论思辨 1.意识论: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读 意识层面的研究者,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从 知识、认知、管理和文化四个视角进行了分析,具体 而言: (1)知识的视角,深度学习的数学知识应具有充分 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即学生应联系生活理解学习 内容,应深刻理解知识的核心思想,应将新知识纳入 旧知识的网络中。
如计算能力与顶内沟区域的激活,几何术语与左侧顶 下小叶和颞下回后部的激活有关,其中顶叶是与数学认 知相关的优势区域。抽象、推理、建模和运算等与数学 深度学习相关的核如心计能算能力力,与顶都内沟是区在域的这激些活 脑区的广泛参与 下实现的。
基于数学认知的原理, Dehaene提出了三重编码理 论,Anderson提出并开发了 ACT-R(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模型,这些都归功于大脑研究成 果对认知过程进行的准确定位。
4.融会贯通 当前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后,并不能保证知识 的灵活提取。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层 次、多类型的复合 型练习,让学生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反思,深刻理解当前 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 系,加深和拓宽当前知识与已有知 识之间的联络通道,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 题。表现在大脑物质层面,就是神经元的联结更加 密集,信息传递通路更加通畅,信息传递更 加高效。在 这个阶段,对当前知识的把握并不是目的,而要围绕当 前知识进行结构化认知和知 识管理,做到知、情、意、 行的协调统一,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机重构和灵活运用。
二、 数学深度学习的脑机制 1. 过程:构筑神经通路
2008年,Jensen提出了“深度学习路线”(Deeper Learning Cycle,DELC)模型,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具体 的操作程序。参考此模型,结合数学学习的流程和特点, 本研究认为基于脑科学的数学深度学习应遵循“激活旧 知—初步理解—深度加工—评价管理”的操作程序:
一方 面,要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已有相关知识,保证 连接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新知 识的基 础上,把握当前知识的重难点。在该阶段,适量的、不同 难度层次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3.“网络”接入 初步连接只是将当前知识与之前的个别条件性知识产 生关联,做到了“只见树木”,而要深入把握当前知识, 还需将其放到更大的知识网络中,以求得“森林”效果。
(3)管理的视角,有效管理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支持 和保障,一方面要学 会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管理 自己,如调整学习方法,纠正学习态度等;
(4)文化的视角,深度学习注重“以学生为本”和 “创设情境”,强调通过“互动”和“生成”让学生在 “边 缘性参与”中获得知识,在活动和协商中获得认同 感和价值体验。
从“意识”层面对深度学习的描述,虽然合理性虽 经过了实践检验,但仍具有较多的“想象”和“揣 度” 成分,呈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混沌”状态。从 而导致执教教师产生疑问,比如:
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是按照科学的认知方法操作的,为什么有的孩子 总是出错?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这些疑问,都有待通过数学 深度学习得到更直接明了 的解释。
(3)行为维度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执行控制脑区”,它的作用 是协调小脑、基底核等行为脑区,从而控 制人的行为。 学习行为正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脑区(或同一脑区的 不同部分)联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