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1、小麦蚜虫
麦蚜危害症状危害特征
为害小麦的蚜虫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为害,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
①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
苗期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到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
头左右就要进行防治。
②种子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 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③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液。
2、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为害小麦穗部症状
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
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
粒。
①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严把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穂期(成虫期)的防治。
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种植抗性品种。
②在麦播前用2.5%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加10kg干细土,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③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
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
④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者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
3、小麦叶螨麦圆
叶爪螨麦岩螨(麦长腿蜘蛛)危害特征
小麦叶螨有: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
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为害。
以成、若螨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变黄,甚至枯死。
麦株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防治方法
①麦蜘蛛均具有假死性和在土缝中潜藏的习性,可结合灌越冬水防治。
在两种麦蜘蛛的潜伏期,于灌水前先用器具扫动麦株,使麦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并在水口搅动流水,效果显著。
②田间每33cm单行有麦蜘蛛200头以下,上部叶10%以上叶面有被害斑点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用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4%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兼防蚜虫。
4、
小麦管蓟马小麦管蓟马小麦管蓟马危害症状危害特征
麦孕穗期,成虫即从开缝处钻入花器内为害,影响小麦扬花,严重时造成小麦白穗。
麦粒灌浆乳熟期,成虫和若虫先后或同时躲藏在护颖与外颖内吸取麦粒的浆液,为害麦粒,致使结实不饱满,麦粒空瘪。
同时还由于蓟马刮食破坏细胞组织,麦粒上出现褐色斑块,降低了面粉质量,减少出粉率。
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适时早播。
秋季或麦收后及时进行深耕,清除麦场四周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②小麦孕穗期,大量蓟马迁飞到麦穗上为害产卵,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及时喷洒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虫螨腈乳油2000倍液。
③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
可喷洒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
5、小麦黏虫
小麦黏虫幼虫及成虫危害特征
小麦黏虫,间歇性猖獗的杂食性害虫,常危害成灾,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进人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将穗头咬断;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
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
为害重时可将叶、茎吃光、咬断穗部,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或每2~3亩地设一个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
②最好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下列药剂: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6~20g/亩;5% S-氰戊菊酯乳油15~22ml/亩;25%灭幼脲悬浮剂4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
6、小麦叶蜂小麦叶蜂幼虫小麦叶蜂成虫危害特征
主要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北、甘肃、
安徽、江苏等省。
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防治方法
①麦播前进行深耕,将尚未化蛹的休眠幼虫翻到地面,使其不能正常化蛹,降低虫源基数。
如能采取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得到彻底根治。
②防治指标为大于50头/m2,防治适期在麦叶蜂幼虫3龄前,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拌细土20~25kg顺麦垄撒施。
结合黏虫、麦蚜进行防治。
7、小麦黑斑潜叶蝇
小麦黑斑潜叶蝇为害
症状小麦黑斑潜叶蝇成虫危害特征
小麦黑斑潜叶蝇主要在小麦越冬前和小麦返青后为害小麦的叶片。
成虫卵多产于麦苗第1~4片叶或返青后小麦叶片的尖端部,少数产于叶缘和叶基。
小麦叶片被小麦黑潜叶蝇成虫产卵器为害后,叶片上半部留下一行较均匀类似于条锈病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以后逐渐呈黄色小斑点状。
卵孵化后,幼虫在苗叶片内上下表皮之间为害,潜食叶肉,仅剩透明的上下表皮,虫道较宽,潜痕呈袋状,内有黑色虫粪。
为害叶片从叶尖到叶中部,枯黄或呈水浸状,严重的造成小麦叶片前半段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
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30~45kg喷雾,或用1%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喷雾,可同时兼治小麦蚜虫、红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