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

”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

要这样做,或者能说这样做的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视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居于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粗姆林斯墓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人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

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

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

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

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

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

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僧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

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墓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

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在第七十八条里,苏霍姆林斯基讲述了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进学校时,活泼开朗,但后来不爱学习,变得胆小、孤僻,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知识的渴望。

被他的老师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虽然老师们也利用一切时间帮他补课,让他脱离以分数成绩为标杆的差生行列,但效果甚微。

一直到了五年级,有了“奇迹”,这个孩子有了喜人的变化,是被他的自然老师慧眼识珠,用他的话说“他的智慧,表现在他的指尖上”。

这个孩子喜欢做实验,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因为有他感兴趣的知识,吸引他要探索研究的,他开始“思维的觉醒”,潜心学习,完成了老师都无法完成的实验。

后来,这个孩子中学毕业,上了农业大学,成了一名成功的农艺师。

就是这个刚开始被认为“差生”的孩子却也有他自己可取的一面,后来成为这一方面成功的人。

初读文题,就被这个强烈、不一般的字眼刺痛:“差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让老师头疼,让家长忧心……读着这个故事,我们要庆幸巴甫克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深深被这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所吸引,是他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天赋,是他发现这一棵完全可以茁壮成长的幼苗,及时向他播撒阳光,是他唤醒了这个孩子生命里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在沉思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不禁汗颜,我们许多老师在对待这些自以为“笨”“无可救药”或调皮懒惰的所谓“差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他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定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也认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不能说“三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就无可救药,要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第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

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

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第三,针对“差生”进行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

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

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

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

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

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

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

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

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

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的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

这对于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

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医家治病的诊疗记录形成的医案,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医学经验财富,也会留下一些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案例故事。

教师常被人们喻作辛勤的园丁,他们面对着一批比花还鲜活的少年儿童,如果具有园丁的心态,保持医生的工作习惯,经常观察、思考、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将会获得宝贵的教育智力财富和事业成就感,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充满乐趣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开始教育工作的第一天,看到自己村子里一位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体重,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翻阅医士的记录,惊奇地发现医生保持写这种记录27年了。

苏霍姆林斯基不解地问:“这些记录有什么用处呢?”医士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了4.5公分。

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苏霍姆林斯基深受感动和启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智力发展情况。

后来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便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种记日记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了30多年。

这30多年的教育日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让我们欣赏一下他日记中的一点资料:“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数到20(8岁入学),35人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并能描述日出的景象。

”“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24人能数到100,其余12人能数到20、30、40(7岁入学),36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和日出。

”“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步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