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知识精要(一)古代重要的文体知识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初中生,根据最新部编教材和课程标准,应该掌握下列主要文体知识。
1.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就属这一文体.2.传“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例如:《五柳先生传》。
3. 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杂记文: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握、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
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
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4. 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5.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6.赠序文“赠序文”文体一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7. 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出师表》8. 书“书”指一般书信。
例如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9.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此时期,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10.古体诗和近体诗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1.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12.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3. 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等14.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
辞赋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注重文彩、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较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16.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16.曲牌曲牌是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
曲的调子的名称。
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
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
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
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
17.楚辞体: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18.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宋编有《乐府诗集》。
教材编入《十五从军征》。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19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如,《三国演义》就是以“回”为单位的章回体小说。
(二)古代经典作品、作家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依据音乐的不同,《诗经》《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表现手法“赋”,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部编教材收录四首:《关雎》、《蒹葭》、《式微》、《子衿》2.《论语》《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共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论语》十二章3.《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富贵不能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4.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又被后人称为《南华真经》。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入选部编语文教材。
5.墨子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6.《左传》《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
《曹刿论战》入选部编教材。
7.杞人忧天/《列子》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愚公移山/《列子》《塞翁失马》。
8.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等各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