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乡愁赏析
与情感交相辉映,简单的年菜,随之变成美妙的佳肴。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简洁而富有深情的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曾说过:与其它 文学类相比,散文几乎是最不讲究技法的艺术,它应像“皇帝的新衣”那样,赤裸裸、无遮
[ 1]掩地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的确,作者毫无遮掩抒发自己乡愁的那份情感。将画面, 转向
记忆中的年菜,乡亲们围着炉火,放上深锅,大家有说有笑的,操着一口被母亲形容为土
乡愁,可以说是中华名族情感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名族文化在名族心理上的沉淀。自诗经 的“黍离之悲” ,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愁” ,到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不知有多 少文人墨客,都黯然神伤地吟咏过他们的离愁别绪和绵绵乡思。然而,这岂是古人的情感, 它已演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年菜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这一句滋味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回忆。或许,年菜里包 含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舌尖,在脑海。总在某个不经意间,让她怀想起,那些逝去的美 好时光。作者将自己的乡愁与味觉记忆紧紧相连, 使其在时间里发酵, 在记忆里生长, 味觉
记忆中那样的氛围只能在梦里。 就如作者所言 “旧时代的人物及氛围, 温暖中透着几许沧桑” ,
她的心只能沉浸在两代的乡愁里。
文章没有过多的抒情,却透着浓浓的乡愁。细读后,深深感受到,
异国他乡的他们对祖国,
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父亲的那些战友们, 总在酒过三巡后, 南腔北调的倾吐着自己内心的乡
愁。移居异域他乡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存的压力,还面临着文化的冲突,
[2]
参考文献: [1] 文艺理论与批评
[J] .1991 ,第四期
[2] 席慕容。七里香 [ M ] 。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 1989
[3 ] 李贽 .杂说 篇二: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砺,岁月的磨洗,内心的千回百转, 都将云淡风清。 但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
泊情怀, 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 愈发的浓烈。 对于在大洋彼岸的他们来说, 大家聚在一起,
吃着精心准备的年菜,那是一剂良药,医治乡愁的良药,
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下, 于他们而
言更是对一个神圣仪式的最后坚持。
的记忆。即使后来远渡异国,也尽力去坚持那最后的仪式。或许物是人非,
没有了当年的气
氛,没有了当年的年味,年菜的准备已成了幻影,只能在思乡的梦中召唤,在回忆中品味。
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 一种慰藉, 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 这也是她以女性
视角,来表达对乡愁的独特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席慕容说:所谓的乡愁 ,所谓的家国之思,在太平的年代里 ,也不过是随时渴望知道有一
佛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一场盛宴” ,道出了这节日的特别意义。整篇下来,作者没有脱离年
菜这一主线,从父母的准备,到一家人分工准备, 无不是围绕着年菜, 过程透露着的是满满
的欢乐。然而回忆越是美好,离愁越是深刻。随着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逝
,虽然腊肉照
熏,梅菜扣肉照蒸,泡菜照晒,年夜饭的客人却越来越少,来拜年的老兵也一个个凋零了,
“粗粉条就如那尾沙丁鱼,随着翻滚冲浪,一股辛辣味扑鼻而来。
”平淡无奇的粉条、牛肉
汤在作者笔下却是灵动而有味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为读者呈现或许不仅仅是一顿让人
享受的年夜饭, 更是对那份美好回忆的珍藏。 我们知道美好感觉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在那, 猛
然回首,却不知消失在何处。
李贽曾说: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 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蓄极积之, 势不可遏。 在一段细腻, 生动的描写后, 作者以一小段’ 一会儿’排比描写,表现母亲父亲忙碌准备年夜饭的热闹,及其专注,虔诚。最后一句“仿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深深 愁绵绵
-----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
块特定的土地在四季中如何慢慢变的消息而已;也不过只是问一问田里的桑麻
, 或者是窗
前的一株梅花。 然而 , 这样普通的幸福为什么对今天的中国人说来却是如此珍贵?
[3] 是啊 ,
为何如此普通 ,却又如此珍贵?看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有时候却显得那么的无力,难道仅仅
是所谓的物是人非?我想,那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的温暖回忆。
关键词:乡愁 离散文学 年菜 姚嘉为,我国当代女作家,祖籍江西萍乡,于台湾出生,旅美多年,现居住马来西亚吉隆 坡。她和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一样, 先到异国求学,而后定居下来。这些漂流异乡居留的印 记,组成台湾漂泊世代的主要群体。 而离散文学, 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 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
[ 标签 :标题 ]
篇一:乡愁的滋味 赏析
《乡愁的滋味》赏析
林冬梅
摘要: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
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 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 却随着时
间流逝而发酵, 愈发的浓烈。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
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
气的江西话,吃着那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烩粉条。简洁平实的语言,
真切而生动,那一张张笑
开了的脸,仿佛就在眼前。不禁让人陶醉在了那热闹而欢乐的相聚里。接下来的一段描写,
似乎与作者的抒情无关, 然而细细读来, 却是句句关情。 对于锅里那每种料, 她用心去感受,
细致,生动的将其描绘, 不仅调动读者五官的记忆, 更加折射出作者对这份年菜的独特记忆。
读完文章后,脑海中浮现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份思乡情结,或许
异国他乡的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得到。明月, 成了众多海外作家文章中的意象。然而, 每个
作家所经历的,以及爱好的不同,寄托思乡情结的意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姚嘉为来说,
一家人准备年菜,那是她成长中欢乐的回忆。 一家人围炉吃年菜, 浓浓的年味,是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