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_PPT课件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_PPT课件
2、农业技术
19世纪90年代前后, 西方近代农业技术传入中国: 1897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
1917年,中国农学会成立,创办了《作物学报》、 《园艺学报》和《植物保护学报》
1897年,维新派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农会——务 农会
西方近代机械农具引进我国 :抽水机、制茶机、刈 麦机、马耙、玉蜀黍播种机、洋犁、玉蜀黍自束 器及脱粒器等。
教会学校的双重影响:
(1)、外国教会通过创办学校,在中国推行奴化教 育,维护西方列强的在华统治。
(2)、教会学校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在 一定程度上起传播文化和积极作用。
3、留学教育
容闳(1828~1912) 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
1872年8月12日 ——1875年11月,清政府派出120名留 美幼童。
1905年,地质学家邝荣光绘制《直隶省地质图》、 《直隶省矿产图》,是我国第一批地质图。
章鸿钊在1913年开办地质研究所,培养了我国第一批 地质专业人员。
二、应用技术的发展
1、工业技术
1843年,广东潘仕成仿造美国水雷成功 丁拱辰制造了一台小型蒸汽机
洋务派开办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工业,引进并掌握 了不少近代技术。
1874年,容闳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城建立 了中国最早的留学机构——中国留学事务所。
留学教育的影响:
其一,留学教育冲击了传统观念。
其二,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其三,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1)改革书院制度 (2)扩大办学规模
①办学阶层更为广泛。 ②学校种类明显增多 。
1918年,中国化学研究会在法国成立。
3、物理学
不少西方近代物理学著作被介绍到我国 :
力学方面 :《重学》、《谈天》、《重学浅学》、 《力学测算》
电学方面 :《电学》、பைடு நூலகம்《电学纲目》
光学方面:《光论》、《光学》、《声学》《声学 揭要》
热学方面:《物体遇热改易记》
著作:邹伯奇(1819—1869)所著《格术补》研究了
3、西医学的传入和发展
外国传教士译介西方医书 :
英国伦敦传教士医生合信在1851年与陈修堂编著 《全体新论》一书,使西方的生理解剖学知识首 次传入中国。
到20世纪初期,大约有100多种西医西药著作被译 成中文出版 。
外国传教士创办医学刊物 :《西医新报》、《格致 汇编》、《博医汇报》等
19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设 西式医院,到1919年,全国的教会医院已达250多 所。 教会医院的创立,对于西方医术传入中国,起了 重要的作用: (1)医生采用西医术为中国病人治疗,逐步改变 了人们对西医的偏见,为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减少了 阻力。 (2)教会医院附设西医学校以及教会学校附设西 式医院,介绍西医西药,传播医院管理经验,为中 国培养了一批西医人才。 (3)教会医院把一些较先进的西医西药研究成果 传入中国。 (4)西医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中 医学和整个中国医学界的思想。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九)
人文与社会学院
第九章 近代科技、教育 与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
一、自然科学的传入与进步 1、数学
项名达(1789—185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成就:《象数一原》、《椭圆求周术》 华衡芳(1833—1902),江苏金子匮(今属无锡)
人 成就:与英国人傅兰雅等合译了《代数术》、《三
第二节 教育事业
一、近代教育事业的兴起
1、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
同文馆、台湾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 书院、新疆同文馆、珲春俄文书院等 (2)技术学堂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马尾 船政学堂 1867年 沈葆桢 马尾绘事院。
京师同文馆
(3)军事学堂:上海操炮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广东黄埔 鱼雷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 南京陆师学堂、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直隶武备 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浙江武备学堂、天津军医 学堂。
③学校建制逐步拓宽。
上晓起古老制茶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农业试验机构先后在中国 建立:1898年,上海成立育蚕试验场
1899年,淮安设立饲蚕试验场
1902到1903年,保定、济南、福州、沈阳 先后成立了农业试验场。
近代农业专业公司开始在中国出现:
1897年,浙江镇江自来水灌田公司、杭州有恒农 业公司、福建福州制茶公司、北方利源总公司相 继建立。
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的成像规律。
6、地理学
1847年玛吉士编译《新释地理备考》10卷 1853年慕维廉编译《地理全志》10卷 玛高温与华蘅芳合译《地理浅说》
1886年,清政府设“会典馆”,进行《大清会典舆图》 的测绘工作 。
张相文(1866—1933年),先后编著《初等地理教科 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和《地文学》等, 比较系统地传播了近代地理学知识。
洋务教育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创办
1819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中国最 早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
1875年左右,在华教会学校约800余所,学生2000余 人,其中天主教所属450所,学生1400余人。
1875—1919年间,新教教会学校数目由350所增加到 4000余所,在校学生达20余万人 .
《垛积比类》、《考数根法》
2、化学
我国近代最早的化学专著译本:美国人嘉约翰口
译,何了然笔述 的《化学初阶》 (1870年出版) 化学家徐寿与傅兰雅合作编译书籍13种,后又翻译了
《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
留日学生虞和钦翻译的《化学周期律》,把元素周期 律第一次传入中国。
1907年,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在法国巴黎成立; 1914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
角数理》、《微积溯源》、《决疑数学》、《合 数术》等。
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
成就: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 翻译英国人棣么甘的《代数学》、 美国人罗密士的《代微积拾级》, 从而把西方近代符号数学、 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第一次引进我国。 著作:《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