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常见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疼痛的生理学基础

5 常见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疼痛的生理学基础


•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 • 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 C
纤维的末梢形成的。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和Aδ类一样。
• 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 • 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
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 常温变化无反应。
• 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 • 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
• 1游离神经末梢为痛感受器
• 神经生理学家记录了大量单个神经纤维的 传入放电,他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传入神 经纤维只有当给予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 生放电反应,说明这些传入纤维外周端末 梢所形成的感受器是专一的痛感受器。他 们把这些感受器分为这样几类:
• 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
• 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这种 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它 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 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2. Aδ和C纤维为痛传入纤维
高强度的伤害性刺激时,Aδ纤维被 激活,开始感到疼痛;
继续增加强度刺激,则C纤维也被激 活,痛感增强。
局部麻醉主要是阻滞细纤维,痛 觉较触觉被阻滞得更多
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
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 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 传导痛觉冲动的。如果通过皮肤给人的皮 下神经干以电刺激,在只兴奋较粗的神经 纤维时不引起痛觉;当刺激强度达到兴奋 Aδ纤维时,就产生明显的刺痛;达到兴奋 C纤维的强度时,引起难于忍受的疼痛。
末梢对致痛物质缓激肽过敏 3. 多种物质相互作用:血管舒张素、PGE
痛感受器实际上是化学感受器
二、“轴突反射”的意义
• 支配皮肤的感觉神经在末梢有若干分支 • 皮肤感觉纤维 • 血管感觉纤维
脊髓
血管
皮肤 皮肤感受器
三、痛感受器的膜电位
膜内液 膜 膜外组织液
K+
Na+
A-
Na+ ClH身释放,如P物质。 4. 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IL-1、IL-6、
IL-8、TNF
• 在慢性病理痛时,交感神经可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P物质和前列腺素等,使传入神经 敏感化;也可向背根神经节“出芽”形成 侧枝支配感觉神经元,形成痛觉过敏甚至 于痛觉超敏。
痛刺激转换为痛传入 冲动的过程
3、传导痛觉冲动的周围神经元的细胞体
• 第一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神经节、第5、 7、9、10颅神经的相应感觉神经节内
• 每个神经元有许多细小的分支,分布在相 应的皮肤、肌肉、关节、韧带等处,并且 有交叉重叠。
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走11副12舌下
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 刺激因素
微弱刺激——轻微损害——慢性劳损
损伤时的疼痛和功能 障碍是损伤的一种保 护性和防御性措施, 以尽可能减少致伤因 素的继续刺激,使受 损伤组织得以修复
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 生理学基础
疼痛是由疼痛感受器、 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 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
疼痛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包括感觉、知 觉和情感上的体验,也是一个信号,当 你感觉疼痛时,常伴有不自主的躲避伤 害的行为,或提醒你去看医生,因而也 可以说“疼痛”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保 护性反应。
一、痛感受器的化学激活 二、“轴突反射”在痛觉发生过程中的意
义 三、感受器的膜电位 四、痛感受器相当于换能器
一、痛感受器的化学激活
• 游离神经末梢同它所支配的组织周围的细 胞间液是直接接触,直接受到致痛物质的 刺激
感受器被激活的机理
1. 直接作用:改变了感受器的电化学性质 2. 间接作用:PGE1、PGE2等,能使神经
然而反复地、持续不断地疼痛,有是剥 夺人类健康和躯体功能的重要原因。
疼痛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 致包括痛觉和痛反射两重意思
• 痛觉 辨别刺激的发生、持续、
定位、强度、物理特性等
• 痛反射
感受、认识、驱动的功能, 导致保护行为的出现, 根据经验对刺激作出判断
一、感受疼痛刺激的 相对特异的周围神经
常见软组织损伤的 病理生理特点
一、急性闭合性损伤
根据力的作用方式,常可表现为扭伤、挫伤、断裂、撕 脱等。
这种在瞬间应力作用下所造成的急性伤害,其病理变化 取决于致伤因素的特征、受伤组织本身的抵抗力
皮下蜂窝组织及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和小血管,对损伤 的抵抗力很弱,——局部肿胀、瘀血
筋膜、肌腱、韧带(富含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抵 抗力强——撕裂、断裂、扭伤、挫伤等 D=1mm的胶原纤维束,在10-40kg的拉力下断裂 弹力纤维在自身长度的150-200%时,当去除外力仍可 恢复原状
(一)外界伤害性刺激因素
• 机械压力 • 化学物质(强酸、碱、盐等) • 高温 • 锐器 • 电流 • 放射性物质
直接兴奋 伤害性感受器
(二)内源性致痛物质
1. 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如K+、H+、 Ca2+、5-HT、组胺等。
2. 由损伤细胞释放出有关的酶,然后在局部 合成产生,如:缓激肽、前列腺素、乙酰 胆碱、三磷酸腺苷等。
Cl-
组织间隙中的血浆渗出、白细胞游出 坏死组织分解产物,酸度增加
抵抗力增加
3、组织再生
间质细胞增殖 成纤维细胞增生 内皮细胞增生——血管
上皮组织再生——直到创面愈合
三、慢性损伤
肌腱、韧带、关节囊、滑囊、腱鞘、肌肉等,对长期持续 和反复而集中的微弱刺激
充血、水肿、渗出——组织变性、坏死、增生、肥厚、粘 连、挛缩
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 反应。
• 共同解剖特点 • 都是Aδ和C纤维游离的神经末梢
但绝非所有的游离神经末梢都是痛 感受器
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 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 结构的感受器。
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 量的游离神经末梢。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感 受痛觉的。
二、开放性损伤
病理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 1. 组织的变性及坏死 2. 渗出 3. 组织再生
1、组织的变性及坏死
创面上发生坏死,组织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均被 撕断,周围组织营养受损,相继出现坏死。
凝血——血痂 坏死组织脱落、分解——吸收?
2、渗出
自我保护
短暂的无反应期——血管结缔组织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