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旋律的改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旋律的改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课堂聆听和老师的课堂指导,让学生了解旋律线的四种形态类型。

2、让学生能初步了解音乐旋律发展的一般手法。

3、运用本课学习内容改编歌曲《小星星》。

教学重点:
学习旋律线的四种形态类型和节奏紧凑舒缓形成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了解简单的旋律改编方法对熟悉的歌曲进行改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播放歌曲《不想长大》,让学生谈对作品的了解。

引出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并视频播放,让学生感受两首作品的旋律关系。

导出课题——旋律的改编。

二、旋律的构成要素(旋律线和节奏)
1.旋律线
是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由于音高的变化,构成上、下、起、伏的波状线条。

其大致分四种形态:直上型和直下型、正弧线型和倒弧线型、上下锯齿型、直线型。

通过作品分析学习旋律线发展的四种形态
(1)《感恩的心》(课件展示乐谱)
a.师弹琴生唱歌曲旋律
b.教师手势引导学生唱
c.讨论
d.生答师总结
在乐句中多处采用了直上直下型旋律线。

旋律线直上或直下,幅度大——直上型和直下型
(2)《同一首歌》(课件展示乐谱)
a.生随钢琴唱歌曲旋律片段
b.教师手势引导学生唱
c.提问
d.生答师总结
旋律由低音至高音再返回——正弧线型。

旋律由高音至低音再返回——倒弧线型。

(3)江苏民歌《我和我的祖国》(课件展示乐谱)
a. 生随钢琴唱歌曲片段
b.教师手势引导学生唱
c.提问引导
d.生答师总结
旋律在中心音上下级进浮动,旋律线起伏不大,如同锯齿状——上下锯齿型
(4)《我是一只小小鸟》(课件展示乐谱)
a.聆听歌曲
b.教师手势引导学生唱
c. 生答师总结
旋律线平直,在同音横线上行进,未作上下波动——直线型。

2. 生分小组讨论四种旋律线形态各表现怎样的音乐。

3. 节奏就是音乐进行的有规律的律动关系。

4.听辨《小草》《沂蒙山小调》《隐形的翅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四首歌曲片段各属于旋律的哪种形态。

(1)出示歌曲旋律片段谱例并聆听。

(2)引导学生借助谱例和手势分析旋律线形态。

三、通过节奏变化,了解旋律发展的一般手法
1.对比欣赏两段旋律,分小组讨论节奏变化(紧凑)。

(1)播放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和喜儿唱段《扎红头绳》,并出示旋律谱例,感受两段旋律的相同与不同。

(2)学生拍读两段旋律的节奏。

(3)感受两段旋律的不同?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增加不同形式的装饰音这种改编手法叫加花。

(4)学生分组合作读两段旋律的节奏,进一步感受节奏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

2.对比欣赏两段旋律,学生分组讨论节奏变化(舒展)。

(1)唱两个版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出示旋律,通过听和唱来分析两段旋律。

(2) 学生分组合唱两个版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3)生谈两段旋律的不同和相同。

师小结:改编手法保持原曲调的骨干音,把繁复的音调进行裁减,这种改编手法叫简化。

3.节奏的特点
(1)密集紧凑(2)舒展宽松
四.合作探究,尝试改编
歌曲《小星星》为例,运用本节课所学旋律改编手法进行改编。

a.播放歌曲《小星星》感受歌曲原有的风格特点。

b.出示谱例,小组合作改编。

c.分组展示,整合改编作品。

d.老师讲评,并出示教师改编的作品,通过听、唱、观察一起分析运用的改编手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旋律线进行中的四种形态并尝试了运用旋律发展的一般手法改编作品。

六、拓展
播放视频:运用多种改编手法改编而成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七、作业,下课礼仪
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今天学习的旋律改编手法进行改编。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个县级高中,高一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音乐作品时,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正面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要素有简入繁,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如旋律的一般发展手法加花和简化学习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养水平,把切分节奏单独练习,通过拍、唱、观察,让学生轻松直观的掌握了两种最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

效果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听、唱、练、讨论、评价、小组合作等方法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旋律线学习分析:
学生通过通过,听、唱、看旋律线结合手势,都掌握了旋律线的四种形态。

通过听辨练习,能准确的区分旋律线的四种形态。

二、节奏学习分析:
学生通过通过,听、读、看旋律的节奏,都掌握了节奏的基本特点和对应的音乐表现风格。

尤其通过分声部练习,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紧密与舒展的节奏特点。

三、旋律的一般发展手法学习分析:
通过《白毛女》的两个唱段旋律节奏以及音乐风格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了加花后旋律的旋律线、节奏以及音乐风格特点的变化。

借助钢琴,让学生实践感受加花带来的音乐风格变化。

通过《茉莉花》的两个不同版本旋律节奏以及音乐风格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了简化后旋律的旋律线、节奏以及音乐风格特点的变化。

借助钢琴,让学生实践感受简化适合运用在怎样的音乐创编中。

四、创编《小星星》分析
通过学习旋律的改编,学生改编歌曲《小星星》,能成功的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展示作品后的讲解也很到位。

总体来说,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的基本目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提出宝贵的意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课标教材《创作》模块第二单元旋律的创作第三节“旋律的改编”。

“创作”模块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其创作实践过程可逐步养成学生多向可变思维的习惯,为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听、唱、讨论、探究旋律的构成要素——旋律线的形态类型;学习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以及节奏在旋律进行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
1、旋律的构成要素:旋律线和节奏。

(1)旋律线是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由于音高的变化,构成上、下、起、伏的波状线条。

其大致分四种形态:直上型和直下型、正弧线型和倒弧线型、上下锯齿型、直线型。

(2)节奏就是音乐进行的有规律的律动关系。

了解节奏的紧凑与舒展。

2、通过节奏变化,了解旋律发展的一般手法
(1)保持原曲调的骨干音,把繁复的音调进行裁减,这种改编手法叫简化。

(2)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增加不同形式的装饰音这种改编手法叫加花。

普通高中开设音乐创作模块课程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是使其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课程。

创作模块教学中的范、仿、导、放等教学要领,让学生享受到了佳作的魅力、创作的乐趣。

评测练习
1.分声部节奏练习,检测节奏的紧凑与舒展在音乐中的不同体现。

2、分声部唱旋律
3、巩固听辨练习
4、改编歌曲:
课后反思
这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从音乐教学的过程来看,应该说都较好地贯彻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节课中我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自我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力,竞争与合作并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和主题精神。

竞争与合作并存。

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学生,更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总的来看这
节音乐课教学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
4、教学中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创新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差异确保教学
课标分析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本质上仍然是审美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密围绕高中学生的音乐需求。

通过师生共同感受、表现、体验、创造、评价音乐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普遍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还应该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的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设计的思考问题深度也符合高中学生。

三、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