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又是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和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因此,它在本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在物理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它在
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但对其成像规律知之甚少,另外,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不强,因此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采用激发趣味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等方法,通过分析归纳相结合,实验与动画呈现相结合,使知识一步一步延伸,逐步完善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每组四人,组间协作,组内互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
1、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活动:1、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2、用凸透镜看窗外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有大小之分,正立倒立的不同,猜想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2)怎样观察物距和像距?
(3)怎样观察虚像?(引导学生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光源,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经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凸透镜固定,让物体从较远处靠近凸透镜,同时调节光屏直至得到清晰的像)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妥之处。
辅导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2f>u>f
u=f
f>u>0
物距u 像距v
4、分析数据,交流评估。
在实验总结归纳时,我让1号学生说出实验现象,2号学生记录数据,3号学生分析数据,4号学生总结规律,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体现了我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5、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理解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他们能够理解的一种记忆方法,顺口溜法(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等)。
六、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 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则: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七、课堂总结
归纳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应用。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不成
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v>u。
八、作业
1.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
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 cm B.8 cm C.6 cm D.4 cm
2.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65cm处,则成像情况是()。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各方面都很积极,但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另外,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