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印章):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一)大学生就业情况:通过问卷、座谈、采访等方式调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充分的调研成果。
近期我系分团委通过与老师交流及对相关资料的抽查,对03、04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我系近年的就业情况,03级毕业生就业率98%;04级毕业生就业率97.27%。
毕业生大体的就业方向有深圳、广州、珠海、宁波、湖北、上海等各大公司。
刚进企业时多数毕业生都是从事一线的工作,三年的毕业生大部分表现出很好的就业心态,得到领导的好评,但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心不定,经常变动工作岗位,特别是03级的毕业生。
2008年7月,又一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宏观经济受到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部长尹蔚民表达了对就业形势的担忧。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
部长尹蔚民谈到,在今年上半年遭受冰雪灾害、特大地震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全国就业总体情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属不易。
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尹蔚民介绍,多个因素给2008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带来压力。
首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
(二)面临的问题:(1)企业对应聘者的学历文凭因素的考虑逐渐淡化,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重视无可置疑。
特别是对毕业生的道德修养、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实践告诉他们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各项成绩主要得益于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当问到“贵单位挑选毕业生主要看重什么”时,调查结果是学习成绩占19%、科研能力占37%、思想品德占63%、社交能力占32%、协作能力占41%、管理能力占24%、综合素质占72%、学生干部(党员)占4%、社会经历占35%,其它占5%。
(2)相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的是能力全面发展、责任心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人,趋于企业对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感觉:良好占50% ,由此可知企业对就业大学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所存在的问题:就业意识很好、就业准备一般、思想准备不足、没有就业意识、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没做准备。
调查显示:就业准备一般占61.5% ,思想准备不足占38.51% 。
对比而知,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可质疑。
现在企业单位,很多新鲜的血液都来自大学高校,而企业的文化又影响着就业人士,企业文化要求企业普遍需要的人才类型有:成绩优秀、技能很好、适应力强的人占80.8% ;口才好、有工作经验的占38.5% 。
所以对于就业的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3)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就业人员对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感觉良好的占52%;而就业前准备一般的占63.5%,思想准备不足的占39.5%;现在企业普遍需求的人才类型成绩优秀、技能很好适应力强的占80.8%,口才好、有工作经验的占40.5%;而就业人士眼中大学生该培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占76.9%,团对合作吃苦能力占67.3%;认为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占70.2%;在社会实践中能起锻炼作用的行业,营销策划占76.9%、饮食行业占54.8%,其能锻炼的能力,口才交际与表达占76.9%、策划与管理占77.9%;技术型单位对大学生的辅助要求,责任心占77.5%、沟通技巧占76.9%,对其的定夺,符合占46.7%、看企业单位而定占63.5%;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态度,学好专业技能占61.4%、增强就业意识占80.8%;企业单位对大学生跳糟问题的观点,就业思想不端正占34.8%、再就业占38.5%、工作单位很差占34.8%。
(三)国家政策(一)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文件,并成立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及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
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项指标层层分解,作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四大公共就业专项惠民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建立绿色通道,取得显著成效。
(二)狠抓技能培训,夯实就业基础。
市、县(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人员竞争能力。
(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拉动就业。
二是市、县(区)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扶助就业。
发展以“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服务”(家政、配送、保健)为主,提供社区就业岗位。
三是搭建劳动就业平台招聘就业。
(四)开展劳动维权活动,积极提供就业保障。
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维权,认真组织开展拖欠民工工资专项治理活动,核实督促企业按时兑现民工工资;开通了劳动保障维权专线,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采取“打击”与“引导”并举,对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以及各类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清理整治。
同时,加强了劳动合同管理,完善了仲裁办案体系。
(五)拓展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拉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扶持就业,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就业、落实领导帮扶援助就业,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以实现充分就业来推动和谐巴中的建设。
(四)学校政策(1)对我系近年来学生就业工作的反思我系2006年末毕业近300人,2007、2008年均毕业500多人,2009年又有400多人要毕业。
毕业前景不容忽视,毕业生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招生工作。
所以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市场机制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工作应当主动的去适应市场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要市场来适应我们。
要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人才市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人才市场面向各类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系统性的专业化人才服务,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还可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代理招聘服务。
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实习和工作,要让学生树立下一线锻炼是将来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像抓入口那样重视出口问题,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确保这项工作正常运行。
(2)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市场要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眼下,就业市场两种现象十分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
”既然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们的办学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有关。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思之处。
它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定位在什么位置,是我们今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课题。
(五)学生政策1.大学生要有创新意识:作为年轻一代,不能避免,要面对不断更新的时代。
大学生们要就业,必须接受新信息,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进而令自己的事业理念能及时满足因时代变化而引起的新需求。
2、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大学生在就业阶段,难免会有碰撞的时候,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否和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意志有莫大的关联。
3、自身的素质方面要过硬: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已是企业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途径,所以学生在学校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以后的创业做铺垫。
4、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5、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
在目前情况下,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6、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时,尤其需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目标。
7、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
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重视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10、选准原点,从基本做起: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从基本做起。
在一两年工作期间,表现出你的天分和潜力,被管理层认可,才会把你放上管理岗位。
所以,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努力。
11、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许多毕业生往往一味追职位提升、工资增长,并在上班时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不能全心投入工作,影响了工作绩效与上级的评价。
此外,专家也建议,在当前工作难找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妨考虑创业。
(六)2010年就业前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23日透露,明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人保部的调研也发现,目前返乡农民工的大体数量是10%,超过1000万。
一系列关于保就业的重拳或将密集推出。
于法鸣在全国政协12月23日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逐步扩大,同时明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
针对当前局势,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一份针对就业促进的系统政策正在起草之中,“将对就业问题解决作出统一部署”。
“人保部”和有关部门正联合学术机构进行研究,拟在明年初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这些措施将在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系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