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大方面分析历年国考、省考申论主题规律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边耀楠
中公教育根据历年申论考试真题,把申论考察主题分为五类:政治主题、经济主题、社会民生主题、文化主题、生态文明主题。
以下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分析历年来公务员考试主题的变化趋势,并就2018年的申论考试,做具体分析。
<一)近年政治类命题的考情分析
近年来,国考、省考的申论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其中政治类主题与政府工作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申论考试各类题材中仅次于经济类出现频率最高、考查力度最大的热门题材,虽然在国考中单独考查较少,但在省考中历来是“高烧不退”,年年皆以单一题材或交叉复合的面目出现。
政治主题又多与社会主题相关联,除考查考生对政治热点主题的敏感及熟悉程度外,更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侧重。
下面是对2007年——2018年政治类真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7~2018年国家及地方各省市申论真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地方省市选取了3个政治类的热点进行命题。
2008年,5个;2009年,5个;2018年,2个<截止9月13号)。
近年政治类题材的命题趋势有以下特点:
一是与其他题材交叉性命题多见,呈现复合化。
政治与经济题材交叉、政治与社会问题交叉,如政府决策与民生、经济问题的听证会制度、政府决策与市政建设、公共资源利用。
二是表面考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实质侧重考查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政治题材的隐蔽性加深。
考生仍然需要一切从政治角度着眼,站在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不为题材的迷彩伪装所惑。
三是回避敏感问题和重大时政题材,呈现一定的脱敏性和滞后性。
重大敏感事件、中央尚无明确结论的事件和问题,一般不会在当年考题中出现;只有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或针对类似事件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地方取得了新经验,才能作为考试的命题。
如瓮安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并为类似群体事件的处置提供了经验教训,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才会被作为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训分别列入2009山东省直、2009重庆申论的考试卷材。
<二)近年经济类命题的考情分析
近几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经济类问题是申论的常见主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申论考试,都会有一部分经济内容的题材。
这些经济内容大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与民生需求紧密相连、与生态建设交叉融合,很少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大多是复合型问题,体现出经济与政治、民生、生态交叉命题的态势。
较强的复合性是申论经济类试卷的显著特点,因此,凡是与宏观经济有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与政府履行职能、保障民生、保护生态相交叉、相重合的问题,考生都应加以重视,并放宽视野,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的角度去思考经济问题。
下面是对2007年——2018年社会类真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7~2018年国家、地方各省市申论真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5个地方选取经济类的热点进行命题;2008年,6个;2009年,10个;2018年16个。
<截止9月13号)
从统计的数据情况来,2007~2018年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经济类主题的题目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并且具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如多年没有动静的水价问题在2018年再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或者正在酝酿的水价改革,成为2018年黑龙江省、十三省市联考的命题材料,通过这一命题导向,引起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重视,提升人们珍惜水、爱惜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从近四年来经济类真题的统计中,可以发现经济类材料的命题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命题广泛。
题目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农、工、商各个层面;二是命题时效性强。
通过材料主题不难看出,很多题目都紧扣了当年的经济焦点、热点。
例如,2009年,福建、辽宁、海南、重庆、内蒙古等五省<自治区)都考查了土地流转方面的内容,而土地流转问题正是我国2009年经济热点之一。
商业贿赂、抗旱减灾、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等主题在国家和一些地区的考试中还尚未出现过,但这些都是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问题,急需引起考生的注意和重视,未来申论考试,从这些角度进行命题的几率很大。
<三)近年社会民生类命题的考情分析
近年来,地方各省市的申论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而且更加侧重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民生类主题将与经济、生态主题并列为申论最重要的命题题材已经十分明确,未来的命题将延续这一趋势,通过民生类问题的考查体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下面是对2007年——2018年社会类真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7~2018年地方各省市申论真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11个地方省市选取社会上的热点进行命题;2008年,6个;2009年,9个;2018年,有2个<截止9月13号)。
从统计的数据情况来看,近年来地方申论考查的重点依旧是社会类问题,涉猎的范围有养老、就业、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涉猎面广,主题繁多,题材新
颖,紧贴社会热点焦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衔接、息息相关。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校园安全与社会暴力事件、抑制高房价、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等主题在一些地区的考试中还尚未出现过,但这些都是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急需引起考生的注意和重视,未来申论考试,从这些角度进行命题的几率很大。
<四)近年文化类命题考情分析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虽然对文化领域的考查相对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来说少一些,但是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全局意义,同时文化类主题与政府工作的关系适中,一些大众话题敏感色彩较淡,先天上具有成为申论选材、命题重点的条件。
因此,文化领域里诸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经典文化的传承发扬、手机绿色文化等主题仍然是考生需要关注的对象,不容忽视。
下面是对2007年——2018年文化类真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7~2018年地方各省市申论真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3个地方省市选取文化领域的热点命题;2008年,2个;2009年,3个;2018年,有3个<截止9月13号),选题考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统计的数据情况来看,近年来地方申论考查的文化类问题涉猎的领域也比较广泛,有农村文化、阅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类申论题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是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
例如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主题是提高国民素质,显然与2008年奥运会的开展有关系。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给北京的不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随之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加强软实力建设就成为北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再如2009年1月初,国家7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互
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
2009年湖北、天津、陕西三省市的真题就从“网络文明建设”这一角度出题,谈当前网络环境的净化、管理问题,体现了命题人让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命题思路。
二是地方申论材料的主题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如江西省2018年公务员考试,考查了“红色旅游”,这一题材既凸显了江西省的特色文化,又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新以及高科技对文化的作用等问题在一些省市的考试中还尚未出现过,但这些都与我国的文化建设政策密切相关,因此,考生对这些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备考的时候要结合报考城市的区域文化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准备。
<五)近年生态文明类命题的考情分析
生态主题作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逐渐升格为经济缓冲时期颇为引人瞩目的话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问题的持续关注,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生态问题将越来越成为长期性、恒久性的人类共同课题。
由于它与政府工作的关联以及非敏感的特性,生态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申论命题潜力最大的热点。
从长远来看,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生态主题将是公考申论命题的主流,成为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类考试普遍采用,经常考、随时考的一个便是热点。
在具体命题角度上,申论的命题总是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对生态类主题的考查,必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按照新形势、新情况、新政策,提出新问题、新任务,从理念到制度,从生产到消费,从资源环境的保护到经济社会的转型,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视野将会异常宽广,角度将会不断变换,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趋势。
下面是对2007年——2018年生态类真题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7~2018年国家及地方各省市申论真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国
家和地方省市选取了2个生态类热点进行命题。
2008年,2个;2018年,4个<截止9月13号)。
由此可见,生态类主题的命题趋势具有两个特点:
一、随着经济问题的热度逐渐膨胀。
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这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根本理念是密切相关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热点现象的出现,给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命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备受国考命题人的青睐。
2008年与2018年的国考,仅仅相隔一年,就再次从生态领域寻求内容进行选材命题,可见生态环境类热点的敏感及热度。
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领域中的选材内容与命题思路也将会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地方各省市也将会以国家的命题、选材为导向,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