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基金是由基金管理人负责募集资金,并通过多种投资艺术品类组合或者单一艺术品类组合而获利的投资方式。
由于艺术品市场具有跟股票市场之间关联度低甚至负相关的特点,因此艺术品成为一种可行的另类资产类别,从而为当代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力量。
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品基金是1904年成立于法国的熊皮艺术品基金(La Peau de l’Ours),该基金在10年间购入了154件艺术品,并在1914年以几乎是原价4倍的价格成功出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收益。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way Pension Fund)也是艺术品基金历史上最为鼓舞人心的案例之一。
这基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
英国铁路基金购入了2400多件艺术品,总共支付了4000多万英镑。
截止到2000年,该基金的全部藏品都售出,其总现金收益率高达11.3%,从而创造了艺术品基金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神话。
除此之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批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成立于卢森堡的Artemis(阿尔蒂米斯)艺术基金、Modarco艺术基金、收藏家基金等。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时,这些基金公司几乎无一幸存。
进入2000年以后,艺术品基金又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霍夫曼领导的美术基金(Fine ArtFund,伦敦)和托博领导的菲门乌德艺术基金(FernwoodInvestment Fund,美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前者,更成为了当前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品基金投资狂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支。
这一时期成立的其他艺术品基金还有瓷器基金、艺术护甲基金等等。
在当代显著的金融全球化趋势之下,中国艺术品基金也积极地融入到了这一潮流和进程中。
我国最早的艺术品基金是西安的蓝马克艺术基金。
而民生银行2007年推出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信托”也是国内艺术品基金短暂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两支。
此外,国内艺术品基金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艺术金融市场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在杭州,浙商资本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基金;而在厦门,福建首支艺术品基金华晨艺术基金也已经成立。
可以说,艺术品基金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发展,为艺术市场引入了一股强大的资本力量。
对于艺术品基金这一艺术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与反思,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国外对艺术品基金的研究现状早在瓦萨里时期,《名人传》中就记录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赞助体系,涉及到了对艺术与金钱关系的考量。
这一著艺术品基金国内外研究综述文/李林俐摘 要:艺术品基金的出现是艺术与金融邂逅的产物。
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艺术品金融化进程,并出现了大量聚焦于艺术品基金发展情况的研究成果。
2010年是中国艺术品基金元年,加速了我国的艺术品金融化发展。
对艺术品基金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学视域下审视艺术品基金,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的文化消费、艺术品消费提供某种可供参考的理论视角,它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文化经济所做的积极的理论回应,对艺术品基金的组织模式和运作策略等相关特性有系统的认识,艺术基金研究将在这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艺术品基金对艺术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艺术品基金;研究综述;意义;价值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ZZ-0083)北京保利2011春季拍卖会现场DOI:10.16129/ki.mysds.2015.05.009作为后世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17世纪拍卖体系在英格兰的建立,现代艺术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艺术史家大卫・索尔金(David Solkin)曾指出,在18世纪的英国,“绘画被认为是广泛流行的资本投资载体”[1]。
(一)发轫期:(1960—1990)尽管对艺术品的投资意识古已有之,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学界才真正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放在学术框架之下进行探讨,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
Olav Velthuis 和Erica Coslor认为,“直到1960年,业余艺术购买者才大体上开始和专业投资者,如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以及拥有关于金融市场知识的高净值人士一起融入刚刚兴起的潮流。
”[2]1961年,理查德・拉许(Richard Rush)发表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Art as an Investment),开创了艺术投资研究的先河。
杰拉德・瑞特林格(Gerald Reitlinger)在《品位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aste)中考察了18世纪西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对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案例进行了探讨。
这一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大量数据支撑的基础之上,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投资”的可能性问题[3]。
尤其是后者,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品价格数据,为之后的艺术品投资回报分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鲍莫尔的研究就建立在瑞特林格的交易价格数据的基础上。
1986 鲍莫尔在论文《非自然价值:或者艺术投资作为一种漂浮的垃圾游戏》中指出了艺术品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并得出了其“不可能在市场中获胜的结论”[4]。
(二)发展期:(1990—2010)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艺术品基金的研究承接上一阶段的成果,开始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了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艺术作为一种另类资产投资类别已经基本上得到了理论的认可。
梅建平和摩西(Michael Moses)的《艺术品投资与被低估的老大师作品》(Art as an Investment and theUnderperformance of Masterpiece)根据1875-2000年重复拍卖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高于债券低于股票,波动性较低,与股票和债券的关联度较小”。
因此,它可以作为另类资产的合理类别[5]。
坎贝尔于2005年发表了《艺术品作为另类资产类别》(Art as an Alternative Asset Class)的论文。
他认为,“从长期看,尤其是在一些极端的市场动荡期间,艺术品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6],从而进一步肯定了梅建平和摩西的观点。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品基金的出现,涉及于此的个案研究也在这一阶段取得突破性进展。
熊皮艺术基金是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品基金,迈克尔・C.菲茨杰拉德(Michael C.Fitzgerald)在《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20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Making Modernism: Picasso and the Creation of theMarket for Twentieth-Century Art,1994)一书中,深入分析了熊皮艺术基金与毕加索的关联,并认为现代艺术市场是艺术界前进的推动力,评论家、收藏家、博物馆馆长与艺术品经销商一道对艺术进行定位。
该书第一章“熊皮”有着关于熊皮艺术品基金起源和发展运作的详实丰富的史料,是研究世界最早的艺术基金——熊皮艺术基金的重要资料。
英国记者彼德・华特森(Peter Watson)的著作《从马奈到曼哈顿——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From Manet to Manhattan: The Rise of theModern Art Market,1992)和《拍卖索斯比》(Sotheby's :The Inside Story,1998)中,都有部分章节涉及到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投资的操作人员配置、与索斯比公司的关系以及个别门类藏品获得不同投资回报等问题。
哈佛大学商学院2004年的案例分析《菲门乌德艺术基金:不完善市场中的领先者》(Fernwood Art Investments: Leading in an ImperfectMarketplace),详细阐述了美国菲门乌德艺术基金的运作策略和成败经验,对我们了解这一重要的艺术品基金案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更加全面地评论艺术品基金。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力图挖掘艺术品基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试图提出解决之道。
Melanie Gerlis发表在《艺术新闻报》上的文章《艺术品基金在陷入低迷》(Downturn hitsart investment funds,2009)和Melanie Gerlis发表在《艺术市场》上的文章《艺术品基金在黯淡中挣扎》(Art fund in-dustry struggles to emerge from the gloom,2013),都涉及到对艺术品基金困境的阐述;发表美国知名艺术杂志《艺术新闻》(Art News)上的文章“Art Investment Funds Update:ABN Amro Scales Back Plans”(2005)涉及到了荷兰银行试图建立的“基金中的基金”中的相关情况;Melanie Gerlis在《艺术市场》上发表了《艺术品基金要求更大的透明度》(Artfund calls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2013),报道了艺术品基金在筹集资金方面的困境,并呼唤艺术市场要有更大的透明《拍卖索斯比》性。
第二,在全球化视野之下,关注世界其它地方尤其是亚洲和中国的艺术品基金发展情况。
Katie Hunt 在《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上发表了《中国艺术品基金走向成熟的冒险之路》(Chinese art funds on a risky road to maturity,2012),她以2011年底统计出的中国艺术基金总量为基础,指出供大于求的投资产品折射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增长,同时也预示出可见的风险[7]。
Susannah Birkwood 在《亚洲创业投资期刊》(Asian Venture Capital Journal)上发表了《艺术品与红酒基金:高涨的资产投资组合》(Art and wine funds:The Passion Portfolio,2012),并分析了中国增长的财富引发了个人投资艺术品的热潮[8]。
(三)整合期(2010—)这一阶段的研究实现了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与综合。
诺亚・霍诺维茨(Noah Horowitz)的著作《艺术交易: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艺术》(Art of theDeal: Contemporary Artin a Global FinancialMarket,2011),详细介绍了艺术品基金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运作模式;著作末尾的“附录三”给出了全球艺术品基金全方位的运营情况,包括艺术品基金的管理公司、基金名称、投资细节、费用、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