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2. 厚德载物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4.超脱圆滑(辩证思维)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觉上进☆.勤恳劳动☆.不怕困苦☆.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厚待人。
宽即宽容、厚即厚道。
☆.和合兼容。
文化兼容,宗教兼容,神仙兼容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① 象形,② 指事,③会意,④形声,⑤转注,同义互训。
⑥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正统观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
龙主管雨水。
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
1. 对立统一的思想2. 变化发展的思想3. 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4.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5. 无限发展的思想3.简述“九五至尊”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4.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
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
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
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
5.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简述孔子君子观的知命思想。
尽人事而待天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
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
这样做就是“知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尧曰》6.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
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7.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
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
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8.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
穷独达兼。
(义)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启发式教学方法4.实事求是的学风14、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内涵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
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方法三纲八目:三纲: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
八目:①格物、②致知、③正心、④诚意、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10.述评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义)孔子为中国人做出了楷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求义。
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11.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12.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袭明:按道、常、规律办事。
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46章)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13.述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18、庄子的理想人格——浑沌、神仙《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9.述评庄子的生死观。
主张“重生”,反对“轻生”“外生死”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20.“视死如归”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圣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21.简述庄子的幸福观。
相对幸福自由尽性以理化情,达生知命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22.简述中国道教的特点。
①它是重视今世、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②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即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到或修炼成仙。
③是重视科技的宗教。
23.简述佛教中“菩萨”的含义及其精神境界。
波罗蜜修渡成功的人便是“菩萨”。
“菩萨”是梵语菩提(觉悟)萨陲(有情)的译音,中文直译即为“觉有情”,即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
24.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1.死后成佛到今生成佛2.禁欲主义苦行僧被修正3.长期修炼成佛到顿悟成佛4.佛教对中国巫术的妥协25.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
主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罗汉)大乘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
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说成是最高、最真实、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叫作“涅磐”。
(菩萨、佛)26.简述《三十六计》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
檀公即南朝刘宋王朝大将檀道济(385-43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省济宁金乡县檀庄)人。
2008年9月,在檀道济的家乡济宁地区发现了玉简册书《三十六计》,玉书尾片刻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即公元596年,距檀道济仅160年左右。
27.简述中国古代的战争观。
㈠.义战而礼战㈡.强兵而重战㈢.弭兵而反战㈣.义战而仁战28..述评“向戍弭兵”。
“弭兵之会”就是谈判修和,停止战争的盟会。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合晋卿赵子文、楚令尹子木等在宋结盟,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弭兵之会”,又称“向戌弭兵”。
此次弭兵大会共邀请了十余国参加,并约定,除齐、秦大国外,其余各国均需准备双份礼品,分别贡于晋、楚盟主国。
从此,小国的贡纳负担增加了一倍之多。
“弭兵”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
向戌弭兵受到了子罕的批评:“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
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起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
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
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
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矣!”子罕的意见有三:①弭兵不利于小国。
②弭兵不合天意。
(天生五材)。
③弭兵不符合圣人之道。
《左传》是褒子罕而贬向戌,尚武备而贱弭兵。
28.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举兵伐郑,楚军为救郑而与宋军战于泓水。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29、子曰:仁者爱人。
其爱人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爱人之首要在哪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爱人的根本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
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30.“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合理性及其弊端最早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是《礼记》。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①相互依存。
他说:“有个天理就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②相互对立。
朱熹更强调天理人欲的对立。
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人欲在界限上虽是不确定的,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容混淆的、对立的。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二者不可调和。
总之,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
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
32、三皇五帝中三皇的各自功用三皇的功业: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