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 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3篇

心得体会 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3篇

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3篇IT工作看似很让人崇拜,但背后但是要付出多少呢?下面是xxx 为大家带来的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我在一家叫做Coverity 的公司工作,我住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

Coverity 是一个奇怪的公司,三藩市是一个奇怪的城市。

Coverity 制造一种叫做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的软件。

这种软件可以在不运行程序的情况下,经过对代码的分析,自动的找到程序里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有点像我之前给Google 做的那个Python 分析器,只不过针对另外的语言(C,C++ 和Java 等),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能处理代码的规模也貌似大一些。

还有就是这么多年了,久经沙场考验了。

Coverity 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技术,所以麻雀虽小,却让很多人离不开它。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小小的公司的忠实客户,包括了一系列的大拿:美国宇航局,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Raytheon),BAE Systems,丰田,欧洲原子能中心(CERN) 貌似几乎所有对代码质量不敢有丝毫差错,又不得不用像C++ 这样毛病众多的语言的公司,都购买了Coverity 的产品。

比如最近的火星好奇者号上的所有200 多万行代码,都经过了Coverity 的静态分析。

当然,如此精密的设备不可能光靠Coverity 查一下错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它必须依靠很多其它的技术,但Coverity 确实是这些东西的开发过程里面比较重要的部分。

我必须承认,Coverity 给了我足够的启发,甚至间接的让我发现了自己之前做的Python 静态分析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Coverity 的产品在大规模的代码上面的成功,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Python 分析器里的一些突发奇想的设计的正确性和价值。

如果我现在做一个新的Python 分析器,它将比原来的精确和高效(也可以推广到其它语言比如JavaScript)。

我也清楚的看到,Coverity 自发研制的一些不大严谨的做法,其实比程序语言领域里面一些看似高深的逻辑还要正确。

这些微妙的提示信息,让我把多个领域的知识串通了起来。

所以我觉得跟这公司还有点臭味相投,加入Coverity 也是不枉此行的。

然而我也发现,Coverity 缺少我拥有的程序语言理论知识。

绝大部分的Coverity 工程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lambda calculus 和函数式编程。

在我的Python 分析器中,其实包含了Coverity 还没有的技术。

Python 的静态分析本来就比C++ 和Java 之类的难,然而我的实现却异常的简单。

这些微妙的技术,貌似很多人都可以说他会做,但是他们却很难把它做对。

这就像CPS 转换一样,很多人都说他会做,可是真正做对的只有极少数人(我是其中之一)。

这些技术源自于我对程序语言本质的理解,源自于Dan Friedman, Kent Dybvig 和Amr Sabry 等老师的教诲,也源自于我自己辛勤的实验,实验,再实验在我简短而优雅的代码中,包含了许多人需要花费好几倍的代码长度才能达到的目标。

所以虽然Coverity 的工程师们技术实力很强,但在代码的简单程度和对程序语言语义的理解上,真的很难达到我的程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能够一眼就看出Coverity 产品里存在的问题,并且很快的修正错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我修改了一行代码,使得产品在某些benchmark 上的内存使用量减少了一半。

我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在我的Python 分析器里,这个问题是从一开头就不存在的。

它源自于一种幼稚的解释器写法,有点像GoF 的《Design Patterns》里的那种。

Coverity 的代码里面有好些类似的问题,都是我自己根本不可能犯的错误,我都没有机会给他们改进。

我不是想贬低同事们的水平,他们都是Stanford, Berkeley 等学校毕业的高手,可是我也很清楚自己的技术地位。

所以我就经常发现这样的麻烦事:我顺手改掉了一个自认为很显然的问题,或者一个我根本不会犯的错误,然后就发现有大批的测试需要被修改,我也会被要求写出regression test,用以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某些同事对于测试的战战兢兢的态度,其实跟我当年在Google 实习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

看到这里的问题了吗?这些我根本不会犯的错误,几分钟时间顺手就改掉了,但是我却要花成天的工夫去修改和创建测试,防止它再次发生。

我不得不说,在这些测试上所花费的工夫,占用了比我修改代码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夫!想想这六个月以来我干了些什么,再比较一下在Google 实习的那六个月独自从头做出来的东西,我发现自己简直什么也没有干。

这就是我不喜欢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原因。

在Google 的六个月里,我无视同事对于测试的要求,从无到有的做出了如此精密的系统,一个测试都没有写照样做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我的代码非常的简单清晰,我随时都可以把它们完整的呈现在头脑里面,从而让心灵之眼可以看到可能出现的错误。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逻辑思维。

对测试过分依赖的人,往往不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

他们不能够看到代码最简单的本质,所以需要做很多试探,以求达到近似解。

为了不至于偏差很多,就写很多测试,用以捕捉和防止每一次的错误。

这就像一个初学画画的人,一点一点的描,用橡皮反复的擦,可总也抓不住事物的精髓。

这些人对错误的记忆能力特别强,往往深入的追究一块代码是如何错的,为什么是错的,下次如何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我却没法记住之前的代码是如何错的,我也不想知道为什么它是错的,我只记得正确的代码是什么样子。

错误的方式有千万种,可是正确的却往往只有一个。

把脑力浪费在记忆错误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写出真正优美而正确的代码。

我受到的训练让我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的结果,所以测试对于我来说分量没有那么重。

当我的代码需要大量的测试才能确保正确的时候,那就是它该被推翻重写的时候。

所以我的代码往往没有任何补丁和变通,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这就像是一个真正会画画的人,他闭目沉思,然后一气呵成。

当然,优美的代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代码被我推翻重来几十次才最后成功,但我最后的代码不留下丝毫错误的痕迹。

所以我觉得,看一个程序员的水平,不要看他留下来多少行代码,而要看他删掉了多少行。

我觉得做Coverity 的工程师真累。

这种累不止在于以上的技术层面的繁琐,而且在于管理层对工程师的缺乏尊重以及不必要的压力。

这让我在受到了足够的启发之后,开始怀疑是否还有继续为它工作的价值。

对于公司管理,以及对于IT 行业总体的看法,我还是以后再讲吧。

篇二: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看到了很多同学问到各银行的待遇以及IT部门的发展之类的话题,想到了自己银行的情况。

1、加班非常多。

机房是24小时开放的,每天都有人值夜班。

我所在的地区我们分行只有800人不到,IT部门就只有6、7个人。

他们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还要应对各种培训、学习。

银行因为白天要对外营业,所以每次培训之类都是在晚上和周末,而且不是800人一起培训,而是今天这个培训,明天那个培训。

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银行加班基本是没有加班工资的。

因为国家不允许这种量的加班。

2、薪水问题。

大家都说银行薪水好。

那是因为大家看到的只是薪水好的部门。

我现在在银行做贷款,属于一线营销岗位,薪水自然还不错。

但如果你不是做营销而是后台部门比如IT,那你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和平均奖金,这个数字看起来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除非你能当老总。

可这个部门不像营业网点,一个地区可以几十个网点,这个IT部门基本上一个地区就一个,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就一个老总,这个老总又不像别的岗位可以横向调动,在银行里做IT你就只能做IT,不可能调你去做什么公司业务,所以我个人认为升迁的机会也比较小。

但如果你是去总行的信息技术部搞些个产品研发之类也就不说了,那肯定是非常好的,但这样的部门基本也不可能要一个刚毕业的学生。

3、银行的各项任务是很重的,而且可能看起来都非常不人性。

不要以为你在IT部门就不可能有任务。

我们讲究的是全民皆兵。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给一些纯粹是为了拿高薪找安逸的同学一个提醒。

当然银行也有银行的好。

比如:1、如果你做的很好,这里指的是营销,比如你能带来大量存款,你有很广的客户资源,那你的薪水会非常高而且不受职务限制。

2、福利待遇非常好。

我们银行给我们解决了所有的后顾之忧,你只要好好工作,其他什么都不用你操心,我们有非常低的行员贷款利率,你买房子就不需要担心。

我们是按照最高比例来购买各种保险、公积金之类。

即使你生病了,你住院了,不但医药费都能报销,算下来你每天还能赚几百块钱,可能比上班都高。

总之吧,银行就是个数字说话的地方。

想在这做IT可能你永远都做不到最顶端。

但也有他的好。

大家各自考虑吧,只是就个人的感受给大家的建议。

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我所在的招商银行是最有潜力的银行,发展非常快,企业文化非常好。

工、农、中、建四大行规模非常大,但因为是老行也有很多弊端,国企思想比较严重,论资排辈。

交行的特色在于他是股份制银行中最大的,个人理财比较突出。

民生是最变态的,只要你有业绩,第二天就是行长,只要你没有业绩,马上从行长变成行员。

中信是业内口杯最差的,到处乱市场,很受同业鄙视。

华夏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公司业务。

一般越小的行可能待遇越好,机会也越多,因为他在发展。

其实就个人而言,我觉得银行里做IT就像是当年我们来北邮,大家都知道北邮非常好IT业的最高学府。

可我们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到了北邮的语言学院学外语。

并不是说语言学院不好,我们在这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这里的主流是IT,语言院再发展可能也比不了北京外国语。

就是说你是到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一个非主流的专业,还是到一个一般学校的主流专业,你可以自己考虑。

篇三:IT工作心得感想范文工作是一件可以学到很多锻炼很多的事,虽然充满焦虑和等待但也充满着刺激兴奋和足够的满足感。

从Melb回来以后,大概是二月初左右,我开始正式寻找一份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全职工作。

我没有PR,成绩普通,只有大概半年在一家华人公司做网站的开发经验,但我从来都没有觉得会找不到工作,因为我坚信在这个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是大于其他一切的。

IT这个行业,方向太多,所以我的想法是,在开始找以前,应该先把自己的方向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好,不要顾及面,而应该专心于点和深度(这和做某件事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因为行业方向多,专精和学习能力才是雇佣者真正考量一个junior雇员的事。

方向和具体职位定下来以后,就开始具体围绕这个职位的普通要求来修订简历。

简历不应过长,一页即可。

能够不需要的内容,比如爱好兴趣人格之类的,都不要往上面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