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

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

[收稿日期]2005-12-20[作者简介]孙天法(1962—),男,湖北天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①实际上,反垄断立法(AntitrustAct)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伯川德悖论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在位寡头的合谋。

【国民经济运行】2006年1月第1期(总214期)Jan.,2006No.1ChinaIndustrialEconomy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孙天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市场结构范式既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学术问题,也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实用经济问题。

它不仅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设计,而且与工业社会的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关。

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竞争性,寡头垄断被认定为市场结构的高效率范式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模式只是市场结构范式的具体运用,它必须满足规模效益、竞争性、公司治理、社会有效购买力、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获利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

由于可以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措施、(对经营权的)充分竞争措施和配额投资措施把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改造为完美无缺的市场结构范式,因此,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产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理想归属和最后归属。

[关键词]市场结构;充分的信息披露措施;充分竞争措施;配额投资措施[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1-0025-08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范式选择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市场结构的理论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

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在经济学发现过度供给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容易陷入得不偿失困境的问题以后(熊彼特,1979),特别是在熊彼特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完全竞争模式的缺陷和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得到经济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以后,完全竞争理论基本上被束之高阁。

尽管张伯伦力主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范式,但它对经济理论研究和现实经济生活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因此,学术界对于市场结构的争论实际上主要是关于完全垄断范式和寡头垄断范式的争论。

一、文献回顾对于寡头垄断的导向性分析始于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方法。

Bain通过计算1936—1940年美国24个行业的最大8家企业在该行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得出了行业内最大的8个企业的销售额超过70%时可以获得高于产业集中度较低时的利润率的结论(Bain,1951)。

尽管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与哈佛学派针锋相对,但其代表人物Demsetz也从一定的角度证实了行业集中度与厂商利润率的关系,其研究证明,只有在产业集中度超过50%时,产业集中度才与厂商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Demsetz,1973)。

理论界对于寡头垄断的推崇直接产生于大型跨国公司的惊人的业绩和非凡的市场表现。

一系列的研究寡头垄的学术论文把寡头垄断推到了20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

Baumol等人认为,寡头垄断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在位寡头不实施合谋的条件下①,潜在进入的压力使中国工业经济25寡头垄断市场易于形成寡头竞争均衡(Baumoletal.,1982)。

在大型跨国公司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理论研究人员试图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确立为市场结构范式。

徐凌云、苏湘赣明确提出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范式。

徐凌云等人认为,既然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千夫所指的目标,它就没有资格成为市场结构的范式。

他们列举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效率、规模、合作、市场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得出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取代完全竞争范式成为必然的结论(徐凌云,苏湘赣,2004)。

杜传忠深入研究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分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效率、企业组织效率及中国工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把寡头垄断作为中国工业市场结构选择的目标,指出,“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表现出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杜传忠,2003)。

尽管杜传忠没有明确提炼出寡头垄断范式的概念,但其系统的理论研究都极力推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二、寡头垄断性市场结构的缺陷直观地看,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规模效益,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求出不同行业的最佳的市场结构。

但是,市场结构范式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市场结构,由于寡头垄断在竞争的充分性、规模效益两个方面都不是最优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最多只是消极、折衷和勉强可以接受的市场结构范式。

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还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技术研发低效率的问题和具有激化市场经济内部扩大就业与采用机械的深层次矛盾的倾向,因此,寡头垄断根本不具备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资格。

1.寡头垄断是一种折衷的优化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市场结构中的两个极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高竞争性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但是存在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厂商可能得不偿失的缺陷。

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具有很好的规模效益,但存在内部低效率和对消费者的价格掠夺等问题。

对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性。

用数学的方法,不同市场结构的综合效益可以直观地表述为:Pt=PS(x)+Pc(x)其中,Pt为市场结构的综合效益;PS(x)为市场结构的规模效益;Pc(x)为市场结构中的竞争性效益;x为行业中的企业个数。

通过求导的办法不难求出最佳的市场结构。

从表面上看,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作为市场结构范式的设想严谨、科学,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数学方法的简单运用,这种思维逻辑也太过简单和直观。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最多只是消极、折衷和勉强可以接受的市场结构类型。

顾名思义,市场结构范式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一种市场结构在竞争性、规模效益方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这种市场结构范式根本就不成其为市场结构范式。

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果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折衷性在市场结构范式的建设中无伤大雅,那么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则彻底动摇了寡头垄断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基础。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实行代理制的公司陷入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之下。

掌握了一定时期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欺心暗室、中饱私囊。

经理人通过公司并购、关联交易、融资买入、在职消费、提高工资标准、随心所欲地任用干部、从本位利益出发随意动用公司财产、非法调整税负、挪用公款、借鸡生蛋等方式实现本位利益的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借口,在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经理人具有搞垮企业的主观故意(孙天法,262003)。

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出现监督不力的问题,就会产生所谓的经营者资本主义和法人资本主义现象,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蚀。

日本学者西山忠范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以公司治理不规范为特点的法人资本主义的加剧,以代理制为核心的股份制将会土崩瓦解(奥村宏,1996)。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行业的厂商数量众多,厂商规模很小,企业制度基本上采用业主式企业制度。

企业主直接担任经理人,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责任。

由于不存在代理问题,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上不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

可以想像,在现代公司制度无法切实保障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的条件下,公司制度只能倒退到业主制企业制度。

从公司治理和保全投资者权益的角度看,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劣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毫无疑问,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具备成为市场结构范式的条件。

3.技术研发中的低效率与东食西宿现象在以供给长边为特点的剩余经济条件下,技术研发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费的前提,同时也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厂商竞争能力的关键。

支持寡头垄断范式的理论研究人员认为,寡头垄断厂商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合作的可能。

毫无疑问,较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行业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①,厂商拥有较高的价格决定权②,厂商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③。

因此,寡头垄断厂商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

但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平行使用R&D经费和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现象。

(1)R&D经费使用效率低。

信息和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其固有属性。

信息的特点使得科学技术成就可以以零成本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决定了技术研发上统一使用研发资金的必要性。

由于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和厂商追求技术垄断的天性,各技术研发主体相互封锁技术研发信息,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内存在多个厂商同时研究和解决同一技术问题的可能。

寡头垄断市场技术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只有实际需要的几分之一。

显而易见,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技术研发经费存在严重的浪费。

(2)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

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厂商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

但是,由于技术研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寡头垄断市场可能会出现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

经过厂商与技术研发人员的一系列博弈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就会演化为厂商投资技术积极性降低和技术研发与厂商生产实践脱节的市场结构。

不言而喻,技术研发人员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自我实现者,同时也是技术市场行为的经济人和寻利者。

由于技术研究成果具有巨大的需求和较高的市场价格,技术研发人员会产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同时,由于技术研发人员学术地位、学术声望与其实际研发能力可能出现偏离,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灵感激发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技术研发工作不是反复的标准程序式的规范劳动,因而研发工作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技术研发何时取得预期的成就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科研人员成为决定某项技术的研发进程和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在技术研发成果的市场价格大于研发机构的内部支付价格的条件下,技术研发人员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①伯川德悖论的埃斯沃奇解法(EdgeworthSolution)把生产能力和产品差异化引入寡头垄断市场行为的分析中,把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视为具有差异的产品,具体参见Edgeworth(1925)。

植草益(1988)把产品差异性归纳为产品性能差异、由广告宣传引起的消费者偏好、附加服务、买方的习惯与惰性、商品的特殊性(如炫耀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等6个方面。

②马歇尔(1965)认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的性质。

③帕帕斯和布里格姆(1985)将寡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描述为非价格竞争,厂商的利润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7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在基本取得技术研发成果以后,制造借口离开原有的研发机构,以期按最高价格把所取得的技术研发成果售卖出去,或者以此为筹码向新接纳的研发机构提出高额的薪酬与相关的福利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的“东食西宿”使研发机构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将直接导致厂商投资技术研发积极性的降低,以及技术研发和生产的脱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