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浅谈先秦道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研究主体王正琥[论文摘要]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

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现实意义O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re-Qin Taoism-- Lao Zi and Zhuang Zi to study the mainAbstract:The Taoist philosophy of Taoism is the wisdom of its " Tao "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Link in the natural, social and allaspects of life, meaning broad and contains a profound humanistic spirit. Laozi and Zhuangzi thinking of " Tao " principle and basi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of life for exposing a deep and harsh criticism, stands for "inaction and rule" construct "a small country few people" the ideal society, illustrates the life of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society ; Laozi and Zhuangzi "Harmony" concept, contains a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inspired u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onfucianism stresses ceremony governance, the rule of law Legalists say different, Taoism advocates "inaction rule." "Inaction and rule" as the core, Taoism made their political system and profound ethical theory.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the ability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s so that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and lif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aoist political ethic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aoism Lao ZiZhuang Zi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一、以老庄为核心的先秦道家政治思想概论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①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般学术界都认为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但也有异议,有人认为老子要晚于庄周,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

②总之,这是一个争论不决的问题。

本文以《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为宗,认为老子就是李聃,也就是孔子向其问道的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吏也。

”③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然而遗憾的是,除了《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之外,老子的生平并不太清楚。

道家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继承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也不多。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曾做为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粱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①《庄老通辨》钱穆著第117页三联书店2005年②《庄老通辨》钱穆著第3页三联书店2005年③《史记》非毁礼法,傲视王侯,因对社会不满,不愿与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很快辞官归隐,终身不仕。

有人批判庄子人生哲学是消极循世,甚至是有些颓废,④其实,庄子是一个隐居求志的人。

他认为天下是沉浊的,世俗是不堪相处的,他不肯板着面孔说一句正经话,但他的心是畅朗的,他的心上是内外浑然的。

庄周的心情,初看是悲观,其实是乐天的。

初看是淡漠,其实是恳切的。

初看是荒唐,其实是平实的。

初看是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⑤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的此道理,懂得中国大半。

”⑥二、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中国的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极少有准确分类的思想家,也并不专向某一方面钻研。

道家也是没有明确分类的思想体系,是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政治思想。

(一)道论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等人都满怀救世的渴望和热忱,而且身体力行的上说下教,以求使天下安宁,仁爱周详。

而老子却用一种冷静的智慧,审读时世、人生、社会以至于自然万物之“道”,并归结出一套驾驭人生的理论,其清醒、审视都到了极致。

④《中国政治思想史》第75页曹德本著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⑤《庄老通辨》第11页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⑥《鲁迅全集》第203页鲁迅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老子》开明宗义便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⑦在老子看来,被称之为“道”者事实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道,即一般的道;另一种是非常道,既特殊的道。

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常道无名,而非常道有名。

老子所说的非常道,是由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道。

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⑧也就是说“道”既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

其实简言之,老子所谓的“道”,指的是创造宇宙的一种基本动力。

这种动力,老子说只能意想而不能闻见。

所以,老子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

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一”是一个物质的概念,相当于老子前面所说的“有”。

所以,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的世界产生于精神的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精神。

同时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的善恶。

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也就是说,要想⑦《道德经》一章⑧《道德经》二十五章认识万物,首先应该认识万物的本原“道”,在认识了道以后,就可以认识万物,在认识了万物之后,则应该重返于道,固守道的基本精神。

(二)小国寡民老子在说清楚了他所认为的世界的本原“道”之后,便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文化极其不发达;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家中,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其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三)无为而治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为学日益,为益日损。

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

无⑨《道德经》八十章为则无不为。

”⑩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的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仞欲治天下。

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11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有人去争,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则在于尚贤,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受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即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