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4篇)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
我从课题入手,叫学生质疑,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自己提问题
自己解答,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问题提的好,有些问题
自己一读书就能解决,课文的重点内容再学生认读生字,读好课文
的基础上再学习,效果很好。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许多。
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
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
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
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
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
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
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
因为揭示课题
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
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通过学习,学生对“失物”有了进
一步理解。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
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
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
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
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
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
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
朗读是必须的,
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实在在的面对“语文”。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在吃饭时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
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
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我们班正好在这方面表现较差,我反复
强调,也不断给学生做表率,但始终不见好转。
因此我希望借此课
文能对班上的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
课前,我把教室里同学们丢在
地上的纸、笔,掉在书包柜后面的衣服,书包,全都收拾起来,以
备上课时用。
随着课文的进行,孩子们读得很有兴趣,当讲到唐老师拿着一袋“失物”时,我让学生猜猜,同学们都会把什么东西丢失呢?孩子
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是同学们带的书包忘拿了;有的说:可
能是谁的衣服忘记穿了……当同学看到我否定的表情时,都表示非
常奇怪,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读课文,“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
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
”读到
这里,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这些“失物”竟然是同学们丢掉的垃圾。
课进行到这里,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
举起手中的塑料袋,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班经常因为地面杂
物较多而在卫生检查时扣分,都是谁丢的呢?”同学们面面相觑,
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接着说:“课间的时候,老师也在我
们班里捡到了许多‘失物’。
大家看一下,这些东西都是谁的呢?
谁愿意把它们领回去?”孩子们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纷纷下来把
袋里的东西有的扔进了垃圾桶里,有的把衣服重新叠整齐放到衣柜里,有的把书包又整齐地放进书包柜里。
可是这只是暂时的,怎么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呢?我忽然想起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之友》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和孩子抢“垃圾”》,于是我提议,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个比赛,每天老师
会不定时的进教室,如果老师进教室时,捡到地面上有纸,那老师
就赢了,如果老师捡不到纸,那你们就赢了。
孩子们一听要进行比赛,个个都来了兴致,纷纷答应,我又说如果老师赢了,要罚你们
给老师讲故事,唱歌,你们赢了,老师也可以给你们讲故事,唱歌。
这下学生更有兴趣了。
课上完了,孩子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一定会有良好的表现,
我们的班级一定会大变样的。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爱她。
这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导读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就可以看出
本单元是围绕保护自然环境而展开的、爱护地球这样一个深层次的
道理,编者选用了形象有趣的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
小路》来诠释。
而12课《失物招领》则这篇课文写的.是现实生活
中一年级小学生去植物园参观而发生的一件事,通过文中小朋友的
事来作典范,让学生明白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不能随手扔垃圾。
内容很简单,作者设计得却很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作“失物”。
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那么谁会去认领这些“失物”?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通过朗读、观看插图以及结合学校最近一直
提倡的“捡起一张费纸,捡回一个美德”这种活动意识融合。
大部分学生的确能很好的明白课题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当分析到课文最近一段唐老师望望张爷爷,张爷爷望望唐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时。
没等我提问就有孩子举
手说:“老师,我知道,唐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了,因为那些小朋友能知错就改,并且领回了垃圾扔到了果皮箱。
”不用我引领,孩子就能明白,这就说明他们理解课文了。
这样的感
觉不错。
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有些学生有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光凭单纯的说教和强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
所以这篇课文真正引导
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我想孩子们之所以能在短短一
节课内深刻感悟,这与我们正提倡的“捡起一张费纸,捡回一个美德”也有很大关系,时时强调,处处做到,学生自然而然能保护环境,养成美德了。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被称为是“失物”。
课始,我拿出课间学生在教室里捡到的橡皮跟铅笔问:“这
是谁掉的?请你来拿回去。
”随即揭题,刚才的就叫“失物招领”。
我从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帮
助学生正确理解了题意。
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
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
们质题的内容。
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
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
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读到“那几位同学脸红了”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你又会怎么做呢?下次我们
去春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拓展延伸时,我安排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如果有,该怎么做?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从课文再回到生活,让孩子们学会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认识很粗浅。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捡到垃圾箱,不随便扔
的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