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2、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3、
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学习方法。
课后作业
1.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中的1、2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作业。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 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 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文档都花费了我大量 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 大的欣慰。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3.1-1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
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
法。
科学态度目标
•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
和探究兴趣。
•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
班级记录单
必须细化问题,比如,“如果把动物关到密闭 的地方,动物会怎样?这说明动物生存需要什么? ”也可以出示具体动物的图片,例如从鸡蛋到公鸡 的图,从小狗到大狗的图,“你又发现了什么?其 他动物也是这样的吗?”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鼻子闻 用手摸 用腿追
• 第2课主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寻访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指向的《课标》中的“学习目标”
1.1-1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1.1-2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1-1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 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 和食用油等。
和保护。
•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
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单元教学建议
• 1.理解和把握单元设计的三条主要逻辑
• 认识对象由一般到特殊。先探究常见的固态类物
体,再去认识比较特殊的两种物体:一瓶水和一 袋空气。
• 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特征逐渐转向物体的基本
属性。即由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透明 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特征转向重量和 形状这两个基本属性。
如飞而误入歧途的人。
——(英国)培根
课后小知识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 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课后反思
1、今天的学习结束,你收获了什么?
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体进行描述
和交流,学生会认识到一个物体有多个 特征可以被观察和描述。
•第2课,聚焦到认识物体的基本属
性之一——轻重。在本课中,学生只 需要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和排 序,认识到“物体有轻有重”即可。 本课学生会对几种物体的轻重进行 多次比较,在观察、预测、手掂、
简易工具测量加深对“物体有轻重” 的认识。
• 也可板书示范,指导学
生如何画图记录。
• 但要清楚,在较短的时
间内完成的这种写生式 的记录,在结构比例上 还是会存在一定差距的。
• 第5课以鲫鱼为主要观察对象。鲫鱼易
得易养,具有典型的鱼类特征,有着不 同于陆生动物的适应水生的明显特征, 也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通过对鲫 鱼身体结构、运动、呼吸等的观察、记 录与研讨,以及与蜗牛、人体进行的比 较,认识鱼类的特征。
《我们周围的物体》
•前4课学生将集中对一些具有固定形
状的物体进行研究,在后3课学生将 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对没有固定形 状的物体——一瓶水和没有固定形 状的物体——一袋空气展开探索。
•第1课,学生要从很多常见物体中选择
一个物体,用它和其他物体进行对比观 察。在反复的比较中,学生会观察到物 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颜色、形状、 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 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学
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认识到动物生活 在一定的环境(栖息地)中。学生将通过观察、 记录、整理,初步观察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形 态,意识到动物的多样性,产生学习兴趣; 同时在寻访过程中,学习有目标、有序观察 动物的方法。
• 科学画图前的观察指导
是必须的。画图的基础 是有序的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可分为两个层 面:一是动物身体可分 成哪几个部分?二是每 一个部分有什么?是什 么样的?这既是观察顺 序也是画图的顺序。
•第5课,学生的研究目标转向了比较
特殊的物体——一瓶水。由于学生有 了固态物体的研究基础,所以本节课 将沿用以前的方法,运用感官对一瓶 水进行观察和描述。学生将借助记 录表进行有序和持续的观察。这样 的观察会让学生发现水的许多特征。
•第6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
几课的探究方法———混合。他们 将把一些已经研究过的物体放入水 中,观察它们与水混合后发生的变 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 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 验中观察并认识到,一些物体较难溶 解在水中,一些物体较易溶解在水中。
• 探究方法从感官观察到简单的对比分类,再到反
复运用。
单元设计的整体逻辑
•2.要提前做好整个单元的材料准备
•材料的整体性 •材料的结构性 •材料的充足性
•3.要注意单元学习的连贯性和累积性
•教科版教材的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
科学学习连贯性的最好体现。教材 设计的连贯性希望能转化为教学活 动的连贯性,希望教师们要注意课 与课之间、课内四板块活动之间, 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科学探究 方法中间都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这 样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
《动物》
• 科学画图前的观察
指导是必须的。画 图的基础是有序的 从整体到局部的观 察,可分为两个层 面:一是动物身体 可分成哪几个部分? 二是每一个部分有 什么?是什么样的? 这既是观察顺序也 是画图的顺序。
• 第1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担负着了解学生对动
物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的任务。 认识学生的学前基础,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制 订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确定教学 方法、选择学习材料。在第1课的活动中,既 有对动物个体的观察,也有对动物共同特征的 研讨,还有对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教师要把 全班学生的认识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长时间 地张贴在实验室中,便于在后续的学习中补充 和完善,回顾和展示学习成果。
• 其次,需要注意单元学习累积性。学习
的累积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学习成果的积 累,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的个人记 录表、班级记录表不要被遗忘,要不断 地记录、更新和回顾,这样学生才会更 有根据地思考,更有目的探索,更有见 地的表达,学习发生在学习之上,外在 的累积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内在学习 的累积。
科学态度目标
•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
现出探究兴趣。
• 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指向的《课标》中的“学习目标”
7.1-1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7.2-1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 特征。 7.2-2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9.1-1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 鼻等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 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 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 第7课,学生将面临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
习任务,他们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方法研究 一袋空气。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 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 困难。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利用记录表和 简单的工具进行有序的探索,以保证研究 的效果。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 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 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
•第3课,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
本属性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
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 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 通过游戏化的活动,知道不同形状的物 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 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
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 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 第4课以蜗牛的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
对生物更丰富的理解。将通过聚焦、 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 察蜗牛的进食,在长时观察中发现蜗 牛更多的秘密,了解动物在栖息地的 生活情况,并借此认识动物的生存需 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 借用左侧示意图,引导
学生有步骤的观察鱼并 画图记录:先画轮廓, 再画头和尾,接着画眼 和鳍,最后画鳞片。
• 第3课在整体认识校园常见动物后,选择一种动物
进行观察,具有示范意义。蜗牛身体结构独特、 行动缓慢、便于观察。对一种动物的观察,主要 集中在身体结构、应激反应、运动、进食等生物 特征方面。也可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其他类似的 动物作为观察对象。
•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
、从肉眼到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是学生 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提供 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将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 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