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与日常保教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与日常保教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与日常保教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概念及内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日常生活、教学、游戏等活动的有序进行,顺利开展。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班级生活常规管理的内容和班级教育常规管理的内容。

二、建立、培养班级常规的作用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

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

3.维持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三、班级生活常规管理1、班级生活常规管理的概念班级生活常规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心理健康成长,保教人员围绕班内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工作。

2、生活常规管理的内容。

生活常规管理内容根据各阶段年龄特点,日常生活可分为以下内容:3、建立生活常规的方法(1)示范、模仿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取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

(2)文学作品的妙用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可以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也可以利用故事、图片、木偶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进行生活常规的管理。

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时我都要念儿歌:“乖宝宝,来洗手,先把袖子卷卷好,再把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一二三,甩三下,最后擦干手指头。

”这样,通过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洗手的要领,并且还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

歌表演《我是好宝宝》的儿歌:“我是好宝宝,上课小手放得好,小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说话先举手,做个好宝宝。

”孩子们在儿歌的氛围中慢慢掌握了上课的要求,都争先恐后地要做老师的好宝宝。

(3)在游戏中学习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例如:开学初,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在各种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标志图做朋友,并贴在茶杯和毛巾架上,使幼儿很快的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茶杯和毛巾。

(4)小红花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可在班里开辟“宝宝学会了”专栏。

把每个小朋友的照片贴在专栏里,并根据一个阶段的生活常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记录。

如小朋友学会了自己吃饭,不挑食,就在吃饭那一栏里贴一朵小红花,如小朋友能遵守睡觉的规则,就在睡觉那一栏贴一朵小红花等。

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

(5)个别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遵守规则的原因和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情绪、经验、疲劳或环境则是构成破坏规则的因素。

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6)榜样示范法它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

榜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也可以是文艺作品中的,可以是同伴的榜样,也可以是成人的榜样。

其中,教师必须注意自身正面榜样的建立。

例子:吃午餐的时候,孩子们正津津有味的吃着,班上的两位老师也分别从教师餐厅打来了饭菜。

他们坐在小朋友中间,和小朋友一起进餐。

其中的一位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大家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

”自己却和另一位老师唧唧呱呱的边说边吃,还把碗里的大葱一根根的挑出来放在桌上。

不难想象,在这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班上的幼儿能培养安静进餐的好习惯吗?(7)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转化成良好的习惯。

行为练习可以分为两种: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行为练习和特意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

行为练习法也可以渗透到游戏中去。

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行为练习例子:在教幼儿叠衣服的方法和顺序后,可以马上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得快,叠得整齐。

发现不符合的现象,教师可让幼儿反复练习。

特意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例子:户外活动后,许多幼儿脱了衣服,教师随机创设了一个把脱下来的衣服乱七八糟堆放在一起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从而体验不愉快的情绪,然后去动手收拾整理,让幼儿体验愉快的情绪,这种对比鲜明的情绪,将促使幼儿自觉地把脱下来的衣服整齐叠放在固定的地方。

(8)及时补强法补强法是美国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

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他认为如果要让补强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或表扬,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补强的作用就会淡化、减弱或消失。

在幼儿出现满意的行为时,成人应给予及时的补强,做出及时的奖励或表扬,这种奖励或表扬可以是物质的(小红花、小贺卡),也可以是精神的(微笑、亲抚)。

(9)图示图表法图示图表法由图示和图表两部分构成。

图示就是将抽象的常规要求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并注上简单的文字提示。

图表是记录幼儿表现的各种表格。

如:幼儿进餐情况记录表其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奖励标志,讨论设定什么标志奖给哪种好行为。

如小猫咪奖给午睡表现好的幼儿,小白兔奖给爱清洁、讲卫生的幼儿等。

这种图示图表每人一份,所含内容是一样的。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周评比一次或两次,幼儿展开比赛。

这种图示图表法,直观形象,幼儿一看就懂,很感兴趣,对常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0)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生活常规的内容涉及健康、社会、语言等许多领域,因此,教师可将生活常规的内容通过正规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付诸实施。

以直观生动的方法,让幼儿理解生活常规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形成动力定型。

(11)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教育。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情况。

而这些情况中就蕴含着教育的内容,随机教育的契机最多。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

(12)运用鼓励、帮助等手段,加强常规的监督和评价。

4、各生活环节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来园晨间活动接待幼儿来园时的问题与对策接待幼儿来园也许是年轻老师手忙脚乱的环节,既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接待,又要组织好幼儿的活动,有时候再碰上个别幼儿闹情绪,还要处理一下幼儿之间的矛盾,真是再多一双眼一张嘴都不够。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预示着好的未来。

来园时不愉快和不开心也许会非常沮丧,那么怎么才能变得轻松有序呢?问题与对策 1:很难说再见 --不要太勉强,初入园时幼儿学会向老师问好并不难,难的就是向家长说“再见”,这两个字往往能勾起他们对父母的依恋,这时候老师先不要求孩子和家长说再见,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

2:来园不高兴--转移注意力无论是哪个班的幼儿,都会出现来园情绪不好的问题,如果幼儿来园地时候情绪就已经很激动了,可以请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安抚好幼儿情绪再送进班里,或者老师直接把孩子接进班里,使幼儿换一个环境,帮助幼儿缓解情绪。

如果幼儿只有一点点不愉快,老师要赶快转移幼儿注意力,如告诉幼儿你衣服上的小熊真可爱,这样不愉快就可以避免发生。

另外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儿歌和歌曲来激发幼儿的情绪。

3:不愿问好--老师主动打招呼。

有时候孩子心里闹别扭,来园时不愿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可以主动和小朋友问好,或是通过其他幼儿的榜样作用引导幼儿。

4:丢三拉四----制造提示法幼儿年龄小,不知道来园后的一系列需要做的事情,丢三拉四,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将要做的事情用图片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布置在环境中。

5:经常迟到 --环境暗示幼儿迟到大多是家长造成的,因此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准时入园的重要性。

为了鼓励幼儿准时入园,也可以布置环境来鼓励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做一个漂亮的钟表时间限在8点前,并写上“准时入园我很棒”。

既体醒了孩子也暗示了家长。

6:遇到爱聊的家长--再约时间有些家长不着急上班,站在门口和老师没完没了的聊个不停,又不好拒绝,聊吧,又顾不上,这时候教师可以礼貌的说:“我也很愿意和你沟通交流,可现在带班还真是不踏实,我现在先照顾孩子,等有时间我们再和您详细的谈。

”家长会时老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向家长说明情况:“早晨来园的孩子和家长都非常集中,不适宜长时间谈话,如果家长想和老师沟通可以和老师单独约时间或家访。

”案例一:悦月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着说:“我想妈妈。

”妈妈一走,她就会找上一个老师,抱住大腿就要往上爬,嘴里说:“抱抱,抱抱。

”老师还得做事,不可能总抱她,但她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

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要是老师抱别的小朋友,她又会使劲地哭,她的书包像是宝贝,整天背着都不嫌累,一说要拿走书包就哭。

分析:悦月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没法经常回家,双方的老人又没法帮助带小悦月,悦月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由妈妈自己专门带,从未离开过妈妈,对妈妈十分依恋。

策略:1、肢体接触,安定情绪。

克劳斯——肯内尔假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内尔,在十几年前提出一种假说: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

这就是著名的克劳斯-肯内尔假说。

)表明,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悦月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妈妈,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

我能理解悦月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我尽量满足了悦月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妈妈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悦月的情感需要,让悦月对我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利用玩具与游戏,转移注意力。

由于悦月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好像老师是她一个人的,霸占着老师,不能抱别人。

我假装手酸,用夸张的口气说:“老师的手酸死了,你下来自己坐会儿。

”然后可以用好玩的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

也可以用游戏帮助悦月尽快与同伴熟悉起来,如:开火车游戏,就让她接在老师身后的第一个位置,悦月也能愉快地进行游戏,渐渐地,她也能接纳同伴了,找到安全感、归属感。

3、逐渐转移她对书包的依恋。

离开了父母,悦月把情感的表达对象转向了自己的书包,爱背书包是她的恋物表现。

我并不用急于要拿走她的书包,过一些时间,再与她商量,背着书包太重了,拿下来才好休息。

或让书包去开火车(小朋友的书包排队开火车),或让书包去上“书包幼儿园”放学时再去接它。

这时的她对我有了亲近感和信任感,她也能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