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

《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


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 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 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 如“鸡”“饥”两字,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鸡 kai kei
kiei
ke
饥 ki
ki
ki
ki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 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 [t]。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莫余 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寡人是 问”(《左传·僖公四年》)、“小国是惧”(《左 传·襄公二十八年》),等。
3、语音演变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
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 中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
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 应关系。 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
韵母
今天北京话能够作韵尾的辅音只有n, ng两个,历史 上曾有b、d、g、n、ng、m六个,今天的广州话仍然 这样。北京话“立、力、栗”三字同音,广州话却 不同音:
立leb 力lig 栗lêd 再如“新、心”两个字,北京话同音,广州话却
不同音:
新sen 心sem
声母
古代汉语有一套所谓“全浊声母”。讲汉语音韵的 学者把浊音声母分为两类:m、n、l、r等叫“次浊 声母”,[b]、[d]、[g]等叫“全浊声母”。今天的 北京话有次浊声母,全浊声母都消失了,但有的方 言(如吴语)保留有全浊声母。北京话“布、步” 同音,苏州话不同音:“布”的声母是[p],“步”的 声母是[b]。 北京话“到、道”同音,苏州话不同 音:“到”的声母是[t] ,“道”的声母是[d]。
1.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2.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 3.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或p‘;条件是:仄 声字相当于p, 平声字相当于p‘。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 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 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
历史比较法。
声调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有所谓“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的说法。古汉语有平声、上 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 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 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
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 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 “bud”,“陀”大致念“dha”。梵文 namas,汉语 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译原词的“ma”。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 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章后四句的韵脚“得、服、侧”,第三章的韵 脚“采、友”,“芼、乐”现代读音的差别很大, 不能相互押韵了。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 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 变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 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例如汉语的“纳”、 “擦”、“百”三字是入声字 (P252)。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 诸字: 江 潘 提题 待诗 忙芒妄忘亡 通 路 庞 人未能建立起语 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 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 所必至。 《毛诗古音考·序》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 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 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 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 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 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 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 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
化而成/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 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 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甘、干、 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 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 的支配。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2、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现代人最容易觉察到语音变化的莫过于读古诗。拿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来说。这首诗的第一章 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第二、三章就不行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 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 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 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 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 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 -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 -着,- 过)。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 来。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 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
齐、撮二呼的前面。“精”、 “见”。
全浊声母清化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