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②中央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制)
可问:三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由谁任免?
③那么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呢?
阅读材料一: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朝就是因为分封,诸侯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板书提示
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
措施军事方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御匈奴,筑长城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板书下同)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板书下同)
①至高无上的皇帝制,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称谓的由来
始皇帝、二世、三世……千万世
秦国秦朝;秦王嬴政秦始皇
请你提一些建议:统治者对于不同的见解应当怎样妥当地处理?
影响:积极方面:加强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
消极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
课堂总结
课堂讨论:议一议:“我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试评述一下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要求:既有论点(判断的结论),又有说明论点的依据(相关的史实和你的分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皇帝、三公、郡县制、交通的畅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2、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材料,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度:计算长短的单位。长度单位:尺、寸。
量:计算体积的器具。容量单位:升、斗。
衡:计算轻重的器具。重量单位:斤、两。
本目小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何作用?
答: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三)、军事方面:
2、认识古代的专制与民主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13课都是有关秦朝的历史,第13课重在了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进程;本课则重在突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教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对这些措施进行了阐释。
教学重点:
1、“车同轨”、修驰道
2、统一文字
3、统一货币
4、统一度、量、衡
三、军事方面:
1、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2、御匈奴,筑长城
四、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
①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把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到中央
②中央集权制代替了过去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
③中国以后历代王朝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
1、阅读课本P.70正文,了解秦统一前,车辆道路交通状况
想一想,为解决这些问题,秦始皇会怎么做?——“车同轨”、修驰道
看课本P.70图片:山东琅琊台石刻、陕西古杨村秦驰道遗迹等
3、通过对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本课内容并写出课文内容提要;
2、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
看地图册P.27“秦朝疆域图”找一找“驰道”
作用:①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②方便快捷地调动军队。
2、请学生阅读材料四:
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文字不统一带来的烦恼。
问: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
答: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通用。后来又出现一种新字体:隶书。
1、南方:统一岭南,开凿灵渠(看地图找灵渠位置:沟通湘水和离水)
2、北方:御匈,筑长城(看地图找长城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学生阅读课本P.72问:秦始皇下令焚毁哪些书籍?从“焚书坑儒”,可以秦始皇的哪一面?目的是什么?(加强思想专制统治)
请学生看书上字体对照表(出示小篆字体图片和隶书字体图片)(出示北京奥运会徽标——“中国印”,以及奥运会体育项目图示,都是艺术化的篆书。)
说说你已学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3、请学生阅读材料二:
有一天,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地走了。
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货币不统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
问: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
答: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讲讲对后世的影响(“秦半两”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民国通宝”,流行长达两千余年)(出示图片和两枚铜钱)
4、请学生阅读材料三:
一次,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了秦始皇哪里。
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反映的是量长度的尺子不统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
问: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
推荐课外书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可出示书样)
布置作业(《课课练》P.50-52)
板书设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中央①皇帝制
1、集权制②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的内容③地方机构:郡县制
2、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二、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
引导学生联系并对比西周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学生可能对学习秦统一后的具体措施更感兴趣,如文字、货币、长城等,可以组织活动,加深认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即兴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由其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导入到本课内容。
新授课:
过渡: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请大家浏览本课小标题,说一说当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巩固统治。(方法指导)
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反映的是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争论秦朝是实行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问: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的?
答: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因此:地方机构:全国分为几十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
问: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有何不同之处?(课本P.73“自我测评”)
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中央集权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各项措施与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在第13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秦朝的短暂的历史和秦始皇的业绩与暴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史实,有助于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中央集权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
3、指导学生结合秦始皇的有关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4、组织开展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区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答:分封制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官职是世袭的;
而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特点,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问: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问:请同学们联想一下,秦始皇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来源于战国时期哪个学派呢?
答: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2、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可引导学生逐条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