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价格总额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
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2.抽象劳动
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5.生产价格
答: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

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

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

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

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6.平均利润
答: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有如下特征:
(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

(3)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4)有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意味着更多的产出。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联系密切同时又存在本质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

二、简答题
1.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②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拥有货币谁就能够自由地购买商品,这样货币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
表。

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

④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2.价值规律是如何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途径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所以价值规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按照这样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如果某些商品生产者生产条件比较好,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在市场上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结果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而亏本。

这一得一失之别,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