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 康 教 育 处 方

健 康 教 育 处 方

健康教育处方
(一)爱护眼睛,预防近视
保健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正确的用眼卫生是眼睛和书本距离要保持在30-40厘米,连续近距离用眼40-50分钟要适当休息或望远片刻并多看绿色。

不在太强、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不躺着、走路、乘车时看书。

父母是近视的同学尤其要注意,克服不良用眼习惯。

2、改善学习环境。

各学校首先要定期检查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定期粉刷教室墙壁、黑板,使其平整无反光。

定期调节课桌椅,使其高度尽量适合学生的身高。

3、认真自觉做好眼保健操。

广大中小学生每天准确地做好眼保健操,可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

4、定期开展视力检查。

对视力减退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矫治。

近视眼也有预兆,如眼疲劳状(字迹重叠或串行)、知觉过敏状(眼热、发痒、干涩、胀痛等)和全身神经失调症状(厌烦学习、脾气暴躁、多梦、多汗、倦怠、食欲不振等)。

5、休息和锻炼并重,预防近视从睡眠做起。

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休息和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减少看电视、电脑时间,以利眼睛充分休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对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也有良好的作用。

打乒乓球最值得提倡,对于增加睫状肌的收缩功能很有益,视力恢复更明显。

(二)龋齿
龋齿是由于致龋细菌在致病的环境中,使糖类食物发酵产酸,从而造成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逐渐破坏崩解,形成实质性缺损的一种口腔常见病。

龋齿不仅引起疼痛,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而且还会导致牙髓炎、齿槽脓肿等破坏性损害,甚至引起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肾炎等。

保健措施
1、龋齿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不同。

釉质龋和牙本质浅龋应及早充填治疗;对牙本质深层龋治疗要视情况而定,必要时需做根管治疗。

2、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觉前不吃零食的习惯,还要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牙国外提倡“三三制”,即每天早中晚刷三次,每次饭后三分钟内刷牙,每次刷牙三分钟。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竖刷法,即顺着牙缝向下或向上刷,刷上牙时由上向下刷,刷下牙时由下向上刷。

3、加强口腔保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有条件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合理营养,多吃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少吃甜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抗龋能力。

5、氟化物防龋。

如用0.2%氟化钠溶液漱口,每周漱口一次,每次含漱两分钟,含漱前后用清水漱口;或使用含氟牙膏等。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保健措施:
一、出生后两周添加鱼肝油。

二、强调母乳喂养,4~6个月内婴儿完全母乳喂养,4~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三、补充蛋白质食物,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及含纺生素D较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牛奶、鱼肉、蛋黄、奶油等。

三、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

四、药物治疗
⑴维生素D治疗:初次治疗可用维生素D2,每日1万单位口服,连服30天;不能口服者可用维生素D3,一次3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维生素D2,一次肌肉注射40万单位,可维持一个月。

病情无改善需继续用药时,应至少间隔一个月。

⑵酌情补钙:低钙饮食或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小儿,应补充钙剂。

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B、C。

五、恢复正常的,可改用维生素D的预防量,即每日400~800单位。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可延及其它腺体引起. 该病毒耐低温,在高温、紫外线照射、酒精等作用下迅速死亡。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

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

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

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

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症状体征: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发病期有全身不适,发热,轻者可不发热,常为一侧腮以耳垂为中心的肿大,先为一侧,几天后可两侧局部肿胀不发红。

检查可见腮腺管开口处红肿。

一般10天左右消退。

重者出现高热、寒战、
头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乳腺炎。

健康教育处方
1.主要是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注意休息,忌食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早发现,早隔治,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对密切接触者要观察21天。

3.室内要通风换气,被褥要在日光下晾晒,用具要消毒。

(五)水痘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普遍易感,传染性很强,接触后的易感者约80%发病,以冬春多见,10岁以下儿童多见。

症状体征: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21天。

前驱期:起病较急,可发热、头痛、咽痛及全身不适,也可有低热,此期多为24小时。

发疹期:发热一般不高,1~2天后躯干、头面部出现红色斑疹及丘疹,数小时就成水泡,疱疹周围红晕,呈椭圆形,常伴痒感,使患儿烦躁不安。

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

皮疹有向心分布的特点,躯干多而四肢少。

皮疹分批出现,常在同一部位有(丘疹、疱疹、结痂)。

皮肤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留疤痕。

粘膜如口腔、咽部、外阴等,也常见皮疹。

另一特点为头皮也可见各期皮疹。

健康教育处方
1.健康儿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接触者应隔离检疫21天。

病儿房间注意通风,用具及被服等用紫外线照射或太阳曝晒及煮沸消毒。

2.隔离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3.剪指甲,防止抓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