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化学二模卷(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化学二模卷(含答案)

浦东新区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化学试卷 2017.4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容量瓶上未必标有固定的( )A. 溶液浓度B. 容量C. 定容刻度D. 配制温度2. 零族元素难以形成化合物的根本原因是它们( )A. 都是惰性元素B. 化学性质不活泼C. 都以单原子分子形式存在D. 原子结构均为稳定结构3. 氮化铝(AlN )熔融时不导电、难溶于水,常用作砂轮及耐高温材料,由此推知,它应该属于( )A. 离子晶体B. 原子晶体C. 分子晶体D. 金属晶体4. SO 2能使溴水褪色,说明SO 2具有( )A. 还原性B. 漂白性C. 酸性D. 氧化性5. 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羰基硫(分子式是:COS ),已知羰基硫分子结构与CO 2类似,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羰基硫是电解质B. 羰基硫分子的电子式为:C. C 、O 、S 三个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CD. 羰基硫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6. 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分散剂,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分子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B. 水的电离方程式为:22H O 2H O +-+ƒC. 重水(D 2O )分子中,各原子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D. 相同质量的水具有的内能:固体<液体<气体7. 下列物质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其主要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生铁B. 硫酸C. 烧碱D. 纯碱8. 能用离子方程式2-+322CO 2H H O CO +→+↑表示的反应是( )A. 碳酸钠与足量稀硝酸的反应B. 碳酸氢钠与足量盐酸的反应C. 碳酸钡与少量稀盐酸的反应D. 碳酸钠与足量稀醋酸的反应9. 保存液态有机物的一种方法是在其上方加盖一层水以避免挥发损失。

下列有机物适合用“水封法”保存的是( )A. 乙醇B. 硝基苯C. 甘油D. 己烷10. 0.1mol/L醋酸用蒸馏水稀释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增大B. 电离程度减小,H+浓度减小C. 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减小D. 电离程度减小,H+浓度增大11. 关于氯化铁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适当升高温度能促进FeCl3水解B. 加水稀释能促进其水解,并提高Fe(OH)3的浓度C. 加少量浓盐酸能促进FeCl3水解D. 保存氯化铁溶液时应加入少量铁粉12. 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

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外电路中电流方向为:X→○A→YB. 若两电极分别为铁棒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铁棒C. 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氧化反应D. 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单质,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13.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合成氨反应的微粒变化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反应历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④③①②B. ③④①②C. ③④②①D. ④③②①14. 乙酸和乙醛的鉴别有多种方法,下列可行的操作中最不简便的一种是()A. 使用蒸馏水B. 使用NaHCO3溶液C. 使用CuSO4和NaOH溶液D. 使用pH试纸15.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采用的相同措施是()A. 水浴加热B. 冷凝回流C. 用浓硫酸做脱水剂和催化剂D. 乙酸过量16. 右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该图表明()A. 催化剂可以改变该反应的热效应B. 该反应是个放热反应C.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D.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7. 一定条件下,下列金属中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并产生金属氧化物的是()A. 钾B. 镁C. 铁D. 铜18. 中和滴定中用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稀氨水,计算式与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类似:c1V1=c2V2,则()A. 终点溶液偏碱性B. 终点溶液中c(NH4+)=c(Cl-)C. 终点溶液中氨过量D. 合适的指示剂是甲基橙而非酚酞19.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入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第二份加入足量盐酸,如要放出等量的气体,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A. 1:3B. 3:1C. 1:1D. 4:320. 已知HCl的沸点为-85℃,则HI的沸点可能为()A. -167℃B. -87℃C. -35℃D. 50℃二、综合分析题(一)氯和溴(本题共17分)21.氯原子核外有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它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

22.铜丝能在氯气中燃烧,铁丝能否?请说出判断依据。

23.将如图装置放置在光亮的地方,随后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大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内液面有所上升。

(1)油状液滴的成分可能是CCl4和。

(2)水槽中盛放饱和食盐水而不是蒸馏水是为了抑制与水反应。

(3)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极易溶于水。

24.溴和氯在元素周期表中均属于族。

25.目前从海水提溴(Br2)大致有以下步骤。

(1)向浓缩的海水中通入某种气体,将海水中的Br-氧化为Br2,该气体是。

(2)用热空气将Br2从上述溶液中吹出,并由浓Na2CO3溶液吸收,转变为NaBr、NaBrO3。

1mol Br2需消耗Na2CO3mol。

(3)再将所得混合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得到浓度较高的溴水,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r-+ BrO3-+ H+→Br2+ H2O(二)工业制氢(本题12分)26.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5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可逆反应,其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22(CO)(H )(H O)c c K c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恒温恒容条件下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或气体的分子总数、或混合气体的 不再随时间变化,都可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3)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t 1时的突变一定是因为某种条件的改变,该改变不可能是 。

(填写选项编号,只有一个正确选项)a. 减小H 2浓度b. 使用催化剂c. 升高温度27. 将水分解制得氢气的一种工业方法是“硫—碘循环法”,依次涉及下列三步反应: I. SO 2+2H 2O+I 2→H 2SO 4+2HIII. 2HI(g )ƒH 2(g)+I 2(g)III. 2H 2SO 4→2SO 2+O 2+2H 2O(1)一定温度下,向5L 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HI ,发生反应II ,H 2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0~2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I)= 。

相同温度下,若起始加入的HI 改为2mol ,反应达平衡时H 2的量为 mol 。

(2)分析上述反应,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填写选项编号,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 三步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 循环过程中产生1mol H 2,同时产生1mol O 2c. 在整个分解水的过程中SO 2和I 2相当于催化剂(三)金属化合物(本题14分)某矿物样品(已经剔除其它杂质)含三种氧化物:Al 2O 3、Fe 2O 3、CuO ,化学兴趣小组欲将三种金属化合物加以分离,最终制得相应的纯净化合物或溶液。

实验方案大致如下:28. 纯Fe 2O 3、CuO 的颜色依次是 色、 色。

29. 写出滤液A 的主要溶质成分: 。

30. 由滤液A 制得AlCl 3溶液有①和②两种途径,②和①相比自有其合理之处,理由是:。

31. 溶液E 中含有三种阳离子。

向E 中分步滴加NaOH 溶液,三种阳离子先后与OH -结合,其中列第二位的阳离子能使某种试剂变为血红色,这种试剂是 。

若矿物样品的质量为m 1,所得Fe(OH)3的质量为m 2,则样品中Fe 2O 3的质量分数为 。

若使Fe 3+沉淀这一步加入的NaOH 过量,该测定值将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2. 将Cu(OH)2溶于稀硫酸,然后制成胆矾晶体,必要的操作步骤依次包括蒸发浓缩、、 、洗涤、自然干燥等。

(四)有机化学(本题17分)33. (1)相对分子质量为46的C 、H 、O 化合物,除CH 3OCH 3外常见的还有两种,分别是 和 。

它们是否为同系物? 。

(2)两种化合物中共含有三种官能团,分别是 基、 基、 基。

(3)两种化合物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34. 有机化合物A ~H 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1)A 是有支链的炔烃,其名称是 。

(2)F 所属的类别是 。

(3)写出G 的结构简式: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综合分析题(一)氯和溴(本题共17分) 21. 17;3s 23p 5 22. 能,铁比铜更活泼23. (1)CHCl 3(或CH 2Cl 2)(多写CH 3Cl 不扣分,只写CH 3Cl 不得分) (2)Cl 2 (3)HCl 24. VIIA 25.(1)Cl 2(2)1(3)5Br -+BrO 3-+6H +→3Br 2+3H 2O(二)工业制氢(本题共12分,每空2分) 26. (1)C(s)+H 2O(g)ƒCO(g)+H 2(g) (2)压强(或密度) (3)a27. (1)0.02mol/(L·min );0.2 (2)b(三)金属化合物(本题14分) 28. 红;黑29. NaAlO 2、NaOH (NaOH 未写不扣分) 30. ②的溶液更纯,不含Na + 31. KSCN ;2180107m m ;偏高32. 冷却结晶、过滤(四)有机化学(本题17分) 33. (1)乙醇、甲酸;否 (2)羟;醛;羧(3)乙醇;乙醇、甲酸;乙醇、甲酸 34. (1)3-甲基-1-丁炔(或异戊炔) (2)卤代氢(3)CH 3CH CH CH 2CH 3OH O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