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大题附答案)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大题附答案)

x
xf 2.4 1.4 1.5 5.3
1 2 1 4
5.5 甲市场平均价格= 1.375 m 4 x
m
乙市场平均价格=
xf f
1 2 2 1.4 11.5 5.3 1.325 1 2 1 4
6.某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品种 单位成本 1998年总成本 1999年产量
f
706
740 780 __
16
10 4 50
32
20 8 100
11296 64610% 676 30%
703.72
706 32% 740 20% 780 8
• 3.某企业职工工作资料如表,试计算工人平均劳动生 产率 按劳动生 班 工人 组中 Xf 产率分组 组 数f 值x 件 ( 人 ) 60—70 8 50 65 3250 70—80 15 100 75 7500
1990 7034
21519 29662 38521 46280
•1991—1997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平均余额为: 7034 9110 11545 15204 21519 29662 38521 46280 2 2 a 7 •10. 4月份工人变动登记如下:
4.1
4.11 4.16 5.1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a a1 a2 a3 n a 2 c 2 b b1 b b bn 2 3 2 2 11828 12247 12979 14071 15456 18375 2 2 63909 64799 65554 66373 67199 69600 2 2
13660 18.45 40
x乙
x f f
乙 乙 乙

56010 575 24 597 2 620 4 10 24 2 4
23074 577 40


( x

f
x乙 ) 2 f乙

(560- 577 2 10 575- 577 2 24 597- 581 2 17 620- 577 2 4 ) ( ) ( ) ( ) 40
11182 16.72 40
18.45 v甲 3.18% 581 x甲

v乙

x乙

16.72 2.84% 577
v乙 v甲 乙单位平均工资更具有 代表性。
8.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 人的日产量为36kg,标准差为9.6kg。乙组 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表:
甲 乙 丙
15 20 30
2100 3000 1500
215 75 50
•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并说明哪一年的总平均 成本高。
•7.甲、乙两单位职工资料,试判断哪家单位的平均工资 更具代表性?
甲单位 工资x甲 555 570 595 615
合计
乙单位 人数 f乙 10 24 2 4 40 560 575 597 620
•16.已知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8598.4亿元,若以平 均每年增长8%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 什么水平?
an a0 R 18598 .4 1.08
n
10
•17.指数体系的应用练习 •(1)产量增长10%,某种原材料消耗总量增长6%,单耗的 变动程度为:
× 15 200 25 300 20 150
200 300 150
•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 5.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资料,试计算平均价格 m 品种 价格 甲市场成交额m 乙市场成交量 x f 1 1.2 1.2 2 2 1.4 2.8 1 3 1.5 1.5 1 合计 __ 5.5 4
•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 2.某企业职工资料如表,试用两种方法计算工人的平均 月工资 xf 35186 月工资 工人 比重% xf x 703.72 f f 50 数f x f 646 5 10 3230 f
676 15 30 10140 7400 3120 35186
x x
• (二)动态趋势分析
– 1、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四种趋势 – 2、了解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七、相关与回归分析
• • • • • • (一)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及性质 (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四)回归方程的建立 (五)b与r的关系 (六)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及与r的关系
•13 某工厂1998年下半年资料
月份 6 7 8 9 10 11 12
月初人数 2690 2850 2750 2680 2800 2780 2850
总产值(万元) 1500 1600 1560 1520 1580 1620 1650
已知:12月底工人数 为2840
•求(1)下半年平均人数;(2)下半年月平均产值 (3)下半年月平均劳动生产率;(4)下半年劳动生产率
• • • • • • •
(二)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1、简单随机抽样下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2、影响抽样单位数目的因素 (三)抽样估计 1、估计量的优良标准 2、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 返回
六、动态数列分析
• (一)动态分析指标
– 1、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 – 2、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增长1%的绝对值 – 3、发展速度、增长速度 – 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计划完成程度百分比 提示: 计划完成程度百分比
a a c b b
1860114% 1887105% 1875110% 1889120% 1860 1887 1875 1889

12.1990—1995各年底我国从业人员资料 从业人员数 63909 64799 65554 66373 67199 69600 第三产业人数 11828 12247 12979 14071 15456 18375 •“八五”期间我国 第三产业人数占全 国从业人数的平均 比重为: 提示:时点指标, 采用首末折半法
产量
(万台)
增长量 (万台) 发展速 __ 度% 增长速 __ 度% 增长1% __ 绝对值 平均增 长速度%
101.49
1.49 4.6306
103.37
3.37 4.6994
122.83 128.74
22.83 28.74
119.58
19.58 7.6812
4.8576 5.9666
G R 1 n
合计
人数 f甲 工资 x乙 8 12 17 3 40
x甲


x f f
( x x f
甲 甲
甲 甲 甲

555 8 57012 59517 615 3 8 12 17 3
23240 581 40
) 2 f甲

(555- 581 2 8 570- 581 2 12 595- 581 2 17 615- 581 2 3 ) ( ) ( ) ( ) 40
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x
工人数( f )
产量( xf )
80—90
90以上 合计
5
2
80
65
85
95 __
6800
6175 23725
23725 80.4 295
30 295
• 4. 1车间实际产量200件,完成计划96%,2车间实际产 量300件,完成计划100%,3车间实际产量150件,完成 计划104%,则3个车间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4月份平均人数为:
1210 1240 1300 1270
1210 10 1240 5 1300 15 a 30
•11. 1995年各季度的资料,求年平均计划完成程 度 计划产值 计划完成% 1季度 1860 114
2季度 1887
3季度 1875 4季度 1889
105
110 120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二)统计调查的分类
•(三)统计调查方案
三、统计资料的整理
• (一)统计分组
– 1、单项式分组 – 2、组距式分组 – 3、组距式分组中的有关问题
• (二)次数分布的编制 • (三)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四、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 (一)总量指标 • (二)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 • (三)集中趋势指标
综合复习
• • • • • • • • 一、总论 二、统计调查 三、统计资料整理 四、综合指标 五、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六、动态数列分析 七、相关与回归分析 八、指数
返回
一、 总论
• (一)统计学基本问题
– 1、统计学的涵义 –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 (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统计调查
an 5 918.54 1 463.06 a0
•15.某地区粮食产量1990—1992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 1993 —1994年是1.15,1995年比1994年增长7%,求1990 — 1995年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an 6 a1 a2 3 2 Rn 1.05 1.15 1.07 a0 a1 an1
按日产量分组(kg) 工人数(人) 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100 合 计 要求: (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平均日产量更 具有代表性。

9.1990—1997年我国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资料
1991 9110 1992 11545 1993 15204 1994 1995 1996 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