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0104金融学专业

020104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专业简介学科:经济学门类:经济学类专业名称:金融学本专业培养具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是目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相当急需的人才,属于热门专业。

专业信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原专业名: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投资经济(部分)。

就业数据综合介绍提起金融,人们往往想起金钱和银行,也有些人想起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名著《金融家》。

但金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

她是指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资金的融通。

金融业在世界各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货币兑换、保管与汇总等活动相继产生,这些是金融业的最初形态。

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融活动极大地推进了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

在垄断阶段,金融资本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命脉。

中国在明末已出现银行的雏形——“银号”和“票号”。

现在,已有完整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金融业有两大趋势,一是网络化;一是国际化。

由于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和网络的无限扩张,金融业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金融资本中只有2%的交易与贸易和生产有关,其余的大量交易都是脱离有形经济的虚拟网络交易,金融的网络化与金融的国际化密切相关,愈演愈烈。

我国的金融业,已突破单一国内市场的局限,开始逐步汇入到世界金融市场的汪洋大海中。

现代金融学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如果考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是很有利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金融业人才高消费”,金融学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显示出较大的专业优势,要想在金融业成就一番事业,学至本科还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金融的网络化和国际化,金融学专业也显得非常新潮。

毕业生适宜在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以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专业教育发展史金融专业在国外的设立还是很早的。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外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学院,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这些著名的金融学院聚集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授,为整个世界培养了众多的金融行业的精英。

国内金融专业的设置是比较晚的。

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的地位空前提高,而银行体系处在附属的地位,所以金融专业在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在各大高校设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建立,金融机构在全社会资金融通活动中所占有的地位不断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也日益重要。

这个时候,金融专业在社会强烈的需求中诞生了。

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界的冲击,在70年代末各大高校相继复校开学的时候,金融专业也相继在各大高校设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校的金融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专科、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多培养层次的重要专业,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培养大批的金融精英,国家十分重视金融专业的发展,并且着重培养了国家急需的货币银行学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和保险方向的学生。

现在许多院校开设了金融专业,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但每年的招生人数并不大。

一些著名的学校可以进行金融专业学士、硕士以及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

由于金融专业在社会上十分抢手,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后的待遇也很不错,所以金融专业始终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

各个地方办的高等院校也相继引进师资,开设了金融专业,为本地培养金融人才。

在中国的高教自学考试中也有金融学专业,并且十分的热门。

众多的高校开设金融专业,每年的招生量是比较大的。

中国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金融学家,黄达教授、厉以宁教授、樊纲教授、宋逢明教授等著名金融学家在各大高校的金融教学和科研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正在向综合化、数字化发展,重视对学生进行大范围的金融知识的讲述,重视进行实证研究和数学金融模型的建立。

国内金融专业也朝着综合化、多学科交融的方向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中国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面临着外国巨型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

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这些给予了金融专业强大的发展动力。

金融专业目前正朝着综合化、高层次化发展。

综合的金融人才培养和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就业状况及趋势金融学是研究金融业的学科。

如果说专业对口,金融学的毕业生最理想的去处当然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如果说学以致用,那么,很多职业都会运用到金融学的知识,比如会计行业、计算机行业、经济师行业等等。

在此,我仅针对专业对口的金融业就业趋势及方向作一个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与此相对应的,它的风险也异乎寻常的高。

如果一项大业务没有处理好,或者内部人员不遵守职业规范,就会引起整个公司的动荡,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业间的联动效应非常明显,严重的失误有时甚至会引起整个行业的波动。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由于伦敦的一个业务操盘手的恶意操作,导致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巴林银行是一家大型的跨国银行);再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初露端倪,一旦爆发,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界,基本上各国的金融业都由于此次危机受到影响。

事实上,金融界有许多由于操作失误,或其他人为原因使公司经济受损或名誉受损的案例。

而在金融界,声誉就是生命,要建立良好声誉,需要该系统全体员工经年累月、兢兢业业地工作,可是只要有一次大的失误,就会毁掉辛苦建立的声誉,紧随而来的就是银行挤兑,业务丧失,关门大吉。

所以我们说,金融业是一个对人员(尤其是高层人员)素质要求极高的行业,它要求的是熟悉金融业务程序和规则,人品端正的人才。

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想到的不是如何在金融界中叱咤风云,而应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基本的业务开始干起,熟悉业务处理程序,进而一步步走向高层工作岗位。

就我国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前几年经济委顿,加上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再就业,导致金融业的激烈竞争。

但自去年以来,经济有复苏迹象,反映到就业情况上,这几届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一年比一年攀升,去年除去考研究生和出国的学生,当年就业率达到73.8%,而进入银行的占29%,就业情况令人满意。

来自银行的消息说,为了提高银行业务人员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尽快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银行很需要愿意深入底层工作的大学专科、本科生。

而同时他们也表示,很多大学本科生缺乏过硬的职业技能,又眼高手低,过于浮躁,急需磨炼,所以希望毕业生能从底层干起,然后往上提升,逐步熟悉各层工作的业务操作,将之培养成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由于金融业涵盖范围很广,所以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还是很大的,从银行业、保险业、到会计部门(要求考取会计师证)、财政部门和证券市场,金融专业毕业生都有用武之地。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随着国际经济业务的发展,作为金融载体的金融业自然也要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国际业务上来。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人才在中国将会变得急需起来。

中国按照世贸组织的协议,准许外国金融业进入中国,并将逐渐允许外国金融势力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持股。

那时,中国的金融业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金融业有两个严重的弱点,一是不良资产过多,二是金融体制有两重性,即落后的金融制度与现代金融制度并存。

面临挑战的中国金融业,必将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以避免被世界淘汰。

但对我们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极大机遇,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使我们的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外国企业的本土化经营可能使我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西方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

如今,经济资源将全球流动,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那时我们就将面临世界这一个经济大舞台,将与世界人才一起参与全球竞争。

毕业后做证券投资人员、银行职员或研究人员。

证券投资人员——投资股票、外汇、国债等;银行职员——管理银行的存贷款及投资业务;研究人员——研究国际国内股票、外汇理论及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写文章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院校分布(部分)贵州财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