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
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
授课地点:6E302
4节
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xx Emai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
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
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写作、现代汉语,后续课为美学原理。
本课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基础课。
本课程可以为上述文学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刘莆田、徐景熙,主编、童庆柄主审《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参考书: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文学理论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采用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1、课堂教学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方法,并懂得运用这一原理、方法来分析和说明各种文学现象。
同时还使学生学会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地吸收,并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提出自己的思考。
2、讨论
本课程理论性强,所以在主要章讲完之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有关理论问题的理解。
共安排4-5次讨论。
讨论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3、作业
本课程共布置3—4次书面作业,主要在课后完成。
学生通过作业练习,以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理解上的误区并及时给学生总结。
4、学期论文
在学期结束时,上交学期论文一篇。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
文学概论涉及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对文学现象的反映和概括。
弄清这些概念的外延内涵,并牢牢掌握他们,才能进一步掌握文学的原理、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应记忆力和理解力并用,运用记忆力,可记住基本概念,运用理解力,才能掌握理论精髓。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文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的问题、并不是平列的、各自独立的。
而像链条,环环相扣,抓住主要环节,才能穿起整个链条。
每一章节也有重点。
抓住重点,全面掌握,是本课程采取的有效方法。
(每章节重点见进度表)(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概括总结,如果对文学发展史一无所知,对文学作品所读甚少,则对则很难掌握文学原理,所以要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熟悉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名著;要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和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际问题。
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作品能力。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1)必读论著:
a)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b)朱光潜《谈美书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c)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d)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 2008
e)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纬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建议阅读的论著:
f)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g)伊特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83.
h)[美]乔纳森·卡勒著《文学理论》译林出版社2007
i)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
j)王一川著《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k)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l)刘勰、黄叔琳《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m)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n)[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本课程课上学时48节,除上课学时,每次课前课后最少花1-2学时的时间用于预习和复习和阅读和课程相关书籍。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巩固”的三个环节。
课前预习:据大纲所提出的每周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课堂讲授:认真听课,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讨论。
课后巩固:认真完成并按时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积极参与小组研讨式学习,广泛阅读与本课程学习相关作品、书籍,开阔视野,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课程结束前1-2周内,请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
充分认识理论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说明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内容及评定标准,使学生清楚考核要求。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李玉悌日期:201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