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
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黄士滔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第四点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第四点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对学生初中数学的创新思维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是打开人脑智慧之门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学好数学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兵”,手头资料一大堆,习题做了好几本,但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

吃透原理,是学好功课的根本保证;掌握方法,是攻克难题的有力武器。

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不管参加何种考试,都能超水平发挥,一举夺标!而“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就是较好的途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能达到:(1)能力的培养。

(2)模式的创新。

(3)课堂教学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4)注重“变式”练习,减轻作业负担,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理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我们研究新一轮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探索的方向,也是课改的主题。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教学的希望是: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动起来,让学习有趣味,给我们以学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

而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在简单中渐进发展;在基础中蕴涵能力;在探索中要求创新。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机械、被动、死记硬背、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已经难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拓宽思路,把精力放在微观的教学操作上,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如采取优化“结构”教学,强化“思维”训练,注重“变式”练习和实行“弹性”考试等方法。

为此,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数学教学以发挥学生智慧潜能的形式开展,探究最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学生应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索、批判与创新。

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创立与发展必须尽可能地重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吸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学习有关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注意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它是指某一数学问题提出后,经过观察思考后,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精心地培植。

(2)注意思维广阔性的培养,思维广阔性指的是思路的广度,即是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孤立地、局部地、零碎拼凑地思考。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能力。

(3)注意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与快速性。

敏捷性使人能够在紧迫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思维的敏捷性也需要知识的结构化、集约化,通过对复杂问题的聚敛演变,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转化,看清问题的基本结构,在脑海里能够迅速再现基础知识与经验,并不断积累,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4)注意思维严谨性的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严格控制思维的方向和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问、质疑、反例、错例辨析等的训练,使学生善于订正和发现运算与推理中的失误之处,找到症结所在,重新进行计算与思考。

根据自已的思维能去伪存真。

(5)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性是指通过探索、尝试发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认知活动。

它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通过模范人物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自已的一生融入不懈的创新实践中。

其次,要培养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大胆争论质疑,独立判断思考,突破从众心理,敢干直面失败,勇于探索新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初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如前所述初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在我们研究新一轮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探索的方向,也是课改的主题。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教学的希望是: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动起来,让学习有趣味,给我们以学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

而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在简单中渐进发展;在基础中蕴涵能力;在探索中要求创新。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机械、被动、死记硬背、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已经难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在教学上拓宽思路,大胆尝试,把全部精力放在微观的教学操作上,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如采取优化“结构”教学,强化“思维”训练,注重“变式”练习和实行“弹性”考试等方法。

在教学中的一些变化:
1、在使用教材方面比以前更能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并且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最能体现这一点,使知识自成体系。

由于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知识呈螺旋式上升,不少学生认为教材的编排很乱,因此在各轮复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广阔性。

3、课堂中更加注意了精讲多练、习题的优化设计。

4、整个教学环节更突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形成了“变静为动,以动促思”的课堂氛围,这是较以前的教学最大的进步和变化。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1、研究资料积累不及时。

由于平时工作较繁忙,因此老师们做了工作后容易忽略原始资料的积累,使得一手材料准备不充分。

2、有个别老师不能彻底贯彻研究的理念,大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这归因于对课题研究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研究缺少自信。

3、不太注意教学反思的书面呈现,不能及时与研究实施前做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