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几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几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一、单选题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3.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

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4.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5.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

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 江南比北方更稳定B. 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C. 江南经济日渐发达D. 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A. 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 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7.据记载,北魏末年在河北查出隐漏人口将近一半,东魏政府也查获逃漏户口60余万,而在南方,自吴至陈的300年间,政府统计的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

这主要说明()A. 南方统治区域逐渐缩小B. 南方的政局动荡难以统计C. 南方人口流失相当严重D. 南北方政治控制力的差异8.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

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成书,而“有多种抄本流传”。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B. 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C.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D. 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9.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

”这说明,南宋时期A. 江南市镇己出现城市化特征B. 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 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 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10.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B.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C.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 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11.历史地理学家发现,当气候变化时,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长城一线基本重合)居住的各个民族生活状态会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情况如表,据此可以说明表中国历史上气候寒冷期(北方最冷可达 - 300)(节选)A. 气候寒冷期主导中华民族融合进程B. 少数民族决定中原地区的政权更替C. 气候寒冷期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D. 气候变迁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2.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

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实质上反映了()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 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13.(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24)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

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14.《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

近人统计,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

这反映了()A. 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D. 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15.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16.如表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17.读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 /市亩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18.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

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城市规模的扩大D. 雇佣关系的产生19.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 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 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20.下图为明清江南进士在全国的比例图。

该图可以反映出A. 明朝江南经济发展到顶峰B. 经济繁盛有助文化和政治影响C. 江南社会的兴盛与没落D. 19世纪江南文化日益走向衰落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 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材料三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

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 86%。

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

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

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