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话与普通话

东北话与普通话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 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 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 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 i 、 u 、 ü三个高元音。 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 东北方言 中,有些音节恰 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 东北方言 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 典型。例如:温 暖 ( nuǎn) 东北方言 丢掉了韵头读温 暖( nǎn);产 卵 (luǎn) 东 北方言 丢掉了韵头读产 卵 ( lǎn);挑 衅 (xìn) 东北方言 中改换韵头 i 为ü,读为挑 衅( xùn)。
换成 l ,例如, 儒 生( r ú )东北方言读 儒 生 (l ú )、花 蕊 ( r ǔ i )东北方言 读 花 蕊 ( l ǔ i ); r 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 r 都被改换成 y ,例如,吵 嚷 ( r ǎ n ɡ )东北方言读吵 嚷 ( y ǎ n ɡ )、闷 热 ( r è )东北方言读闷 热 ( y è )、肥 肉 ( r ò u )东北方言读肥 肉 ( y ò u );当 y 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 生变化,例如, 人 民( r é n )东北方言读 人 民( y í n )。东北方言区没有 r 声母 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 r 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 r 声母改换 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2、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大连话就是一 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详见胶辽官话(3)。
3、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 不在东北境内。详见冀鲁官话(4)。
东北话的特点: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 (特别是阴平的调值)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 冀鲁官话,但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是相对很接近的,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老派北 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以至于交流有时会有些障碍)。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 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 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 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但与中国关内其他地区不同 的是,生活在东北这一广大区域的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 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 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 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 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1. 从声母方面 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2.3.多加鼻韵母 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 y、w
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 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 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 东北方言 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
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 n 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 n 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 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 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 的阴平是高而平的“ 55 ”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44 ”度;普通话的 阳平是高升的“ 35 ”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24 ”度;普通话的上声 是低降升的“ 214 ”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213 ”度;普通话的去声 是全降的“ 51 ”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42 ”度。总体看来,东北人 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漫谈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及亲缘关系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
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种涵义。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1)。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1、东北官话:分布于除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
1.2.改换 r 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 ,普通话中的 r 声
母音节分别被 n\l 和 y (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n 取代 r 只涉及一个字“扔( r ē n ɡ )”, l 取代 r 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 r 声母音节被 y (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 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 n 、 l 或 y (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 、 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 r
2.从韵母方面看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
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 e 代 o ;二是 i ɑ o 代ü e ;三是多加鼻辅音 n ɡ ; 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2.1.以 e 代 o 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 o 相拼,不与扁唇的
2.4.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
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 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 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 o 带 ou 。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 b 、 p 、 m 、 f 不与圆唇单韵 母 o 相拼,由此,以 o 做韵腹的复韵母 ou 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 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 ou 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 了 ɑ o 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 p ō u )东北方言读成 p ā o ;谋( m ó u )东北方言读成 m á o ;否( f ǒ u )东北方言读成 f ǎ o 。
2.2.以 iɑo 代üe 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 e 韵母音节,而是用 i ɑ o 韵母
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 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 学 习( xu é )”, 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 习( xi á o )”,“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 i ɑ o 代 ü e 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 跃 ( yu è )东北方言一读成雀 跃 ( y à o )、 疟 疾( n üè )东北方言读 疟 疾( n iào )、忽 略 ( l üè )东北方言读忽 略 ( l iào ) 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 e 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 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说完了东北话的特点,下面说说下东北话中的东北官话和普通话的亲缘关系。 据专家考证,在明朝时,我国流行的官话是南京官话(5),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在南
京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北京官话,明代北京话是在南京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原大都方言 的一些特点之后形成的。但明朝的北京话和南京官话之间差异并不大。政府也是把南京官话 作为官方语言推广的。1644 年清兵入关后,近百万来自东北满族人涌入北京城的内城居住。 满族人作为统治者,为了与广大的被统治的汉族人交流,在进入辽阳、沈阳一带地区之后就 开始学习使用汉语(辽东方言)。进入北京之后,这些说着生硬辽东方言的满族人,又开始学 习说北京人说的在南京官话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北京话。很抱歉,因为不同语言发音习惯的不 同,北京满族人说的汉语特别是语音和原来明朝的官话(南京官话)已经跑出十万八千里了。 但谁当政,谁就可以制定标准。雍正年间(1728 年),清朝下令废止南京官话的官方地位, 满汉、汉汉之间用满人所使用的那种带满语口音(特点是增加了翘舌音和儿化音,而古代汉 语中入声消失)的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满语名义上是“国语”,而北京官话 成为事实上的“国语”) 。即使在民国成立后,北方官话的统治地位依然没有被撼动。新中 国成立后,1955 年 10 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 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 年 10 月 26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 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 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也就是说普通话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加 以规范而成的。
3. 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
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 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 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这里所指的是 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 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 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 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 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 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 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东北官话和华北官话合称北方 方言,有时也被归入广义的华北官话,或者和华北官话合称广义上的东北官话。此外,东北 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详见东北官话,(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