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五年计划和节能减排

中国的五年计划和节能减排

1中国的五年计划和节能减排早在IPCC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发表之前,中国主要出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已经在2005年的“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在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单位GDP 的一次能源消耗相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COD 、SO2)单位GDP 排放降低10%。

这一政策目标成为过去三年许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进入了中央、地方官员和主要国营企业领导者的考核目标,堪称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投入资源最多、量化考核最严格的核心举措。

回顾十一五节能减排方案的成效,总结经验,不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理性设定十二五及以后中国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相关政策目标和政策组合,也有利于企业界了解中国的政策趋势。

本研究着重于节能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效果,本地污染物的减排暂未纳入研究范围。

中国在中国在十一五十一五十一五期间期间期间的节能成就的节能成就2005年中国的单位GDP 能耗(以每万元GDP 消耗的标准煤当量吨数(Tce )计算)高达1.23。

但在全国节能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国的单位GDP 能耗已较2005年的比较基准大幅降低了10.08%。

若中国在剩下的十一五期间继续维持同样的节能速度,将顺利按照进度于2010年达到能耗叫2005年减少18-20%的目标。

这个数字代表整个十一五期间可累积节省1750 Mtce (百万吨标煤当量)的能源,相当于日本每年能耗的二倍。

如此节能规模来自于两个主要因素:清洁技术的应用,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清洁技术除了节能技术的运用,还包含:1) 以大规模高能效工厂取代小规模低能效工厂;2) 管理流程的改善;3)可再生能源替代火电。

结构性调整包含:1) 能耗和排放较低的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上升;2) 第二产业中能源密2集的重工业比重下降;3) 重工业的产品附加值提高,导致产值增长快于产量增长,因此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可以发现2008年80%以上的节能是因为采用清洁技术实现,其余的20%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这段期间结构性节能的效果有限,因为中国的重工业在2006至2008年间快速增长。

2009上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增长趋缓,结构节能效应初显。

未来,若重工业的缓步增长持续至 2010年底,在十一五结束时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可贡献7% 的单位能耗减少。

相应的,同期技术节能将贡献12%的单位GDP 能耗降低,中国将实现十一五所订定的约20%的单位GDP 能耗下降目标。

(插图一:十一五期间的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十一五的温室气体十一五的温室气体减排减排减排成就成就除了节能量之外,中国十一五期间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反映了我国在转型至绿色经济上的重要成就。

中国所采用的清洁技术大多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但是部分技术,主要是保护性耕作与造林这类农林业技术,却是通过增加土地与林地的碳吸存(carbon sink ),而不是能源消耗来直接达到减少排放量的目的。

此外,十一五期间风能、核能等清洁发电能源的应用也快速增长。

我们认为若将上述所有技术加总起来,清洁技术的采用有助于2010年减少约10亿吨(Gt )的温室气体排放。

(插图二:十一五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成本曲线)跨国比较若要公平且完整的评估中国在节能减碳上的成就,就必须将中国的成就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成就进行对标。

中国2010年的节能绝对值(相较于2005年的单位GDP 能耗基准)是美国的2.5倍、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会员国的3.4倍、日本的九倍。

如果考虑到各国不同的GDP 增长率,中国的能耗减量曲线甚至更为陡峭:2005至2010年的降幅约为20%,OECD 国家为6.7%、美国为7.3%、日本则为9%。

3中国在特定行业部门的节能减碳成就更为惊人。

例如中国火力发电厂的煤炭消耗量从2000年的392 Gce/Kwh 大幅降至2008年的349 Gce/Kwh ,较美国发电厂的375 Gce/Kwh 还低了7%。

在建筑行业,中国的单位能耗水平也因为消费行为的不同而低于美国。

中国城市家庭的每单位空间能耗平均是22Tsce/m2,较美国家庭平均的50 Tsce/m2还低了57%。

同样的,中国每单位空间的空调能耗为2Tsce/m2,比美国的数字还低82%。

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这几年,能耗增长已开始与GDP 增长脱钩。

自2005年以降,中国的能耗增长已出现持平的趋势,但其经济却仍继续呈双位数增长。

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后、GDP 增长稳定维持在每年2-5%时,能耗增长与GDP 增长才开始脱钩,而中国却能在工业化尚在进行的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其在节能方面所刻意付出的努力史无前例。

(插图三:中国GDP 增长和能耗增长脱钩)清洁技术清洁技术的资本的资本的资本性性支出采用成本曲线中的清洁技术意味着2006年至2008年的资本支出增加1,000亿美元。

这些技术的渗透率若要在2009与2010年进一步提高,则还需要另外1,000亿美元的投资,几乎等于每年GDP 的1%。

(插图四:十一五期间技术节能的增量投资)清洁技术的成本清洁技术的成本和政策配套和政策配套在成本曲线中实现的总减排量中,72%来自于负成本的技术。

换句话说,投资于这些技术的实施可以产生正的投资回报。

从静态的角度看,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节能和低碳的政策重心更多的放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技术上。

但是我们更应该从动态的角度看。

很多负成本的技术在应用的早期成本很高,经历了一个成本大幅下降的过程。

中国在十一五所实行的一个重要政策方向就是将造价昂贵的技术本土化,例如电力部门的超临界发电厂以及水泥部门的新式悬浮预热窑(NSP )。

在电力部门,政府主导“技术换市场”,并提供外资技术拥有方进入市场的管道与高额补助,以换取他们的超临界技4术与专业知识。

同时政府也主导协调开发超临界与超超临界技术的研究方针。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超临界发电厂的设备本土化比率在2000年还将近0%,2008年已升高至90%左右。

因此有了中国本土的低成本设备、工程、设计 与兴建,超临界电厂的发电成本从2000年的6,000元/Kw 大幅降至2008年的3,800元/Kw 。

不过,虽然本土化已证实能有效压低成本、提高清洁技术的经济效益,但下列问题依然存在:少数部门的成功经验要如何复制到其它部门?怎么样能够在“技术换市场”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机制,加快国外技术对中国企业的转让?(插图五:技术转让的效果)除了技术本土化政策之外,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种类多样,比较主要的有鼓励超临界高效火力发电机组替代亚临界小型发电机组、锅炉节能改造等技术的“十大节能工程”,“千家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节能计划”,“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以及“家电能耗标识”等。

中国在中国在十十二五期间期间的节能的节能的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展望和温室气体减排展望未来五年(2011-2015)将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为了支撑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势必会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另一方面,中国需要采用清洁科技,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才能确保长期能源安全与科技领导地位。

取决于中国各个方面的政策目标,政府可以持续十一五计划的做法,设立全国单位GDP 能耗降低的目标。

可能的目标值为15%、20%或25%。

这三个目标如果加上新能源和碳汇管理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分别对应于22%、28%和35%的单位GDP 碳排放降低。

我们主要了解要达到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节能目标,各自所需的条件为何,和所需要的增量资本投资。

5结构性节能减排相较于十一五计划期间,十二五期间的结构性节能更显重要。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工业重型化的阶段逐步结束,结构性节能最有可能降低单位GDP 能耗达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15%。

结构性节能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三。

首先,有鉴于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成长将超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其次,在工业范畴内,由于新增建筑总量放缓,能源密集行业(如水泥、化学、钢铁)的成长速度可能会比其它工业行业来得缓慢。

最后,在能源密集行业中,随着中国致力升级产品组合,高附加价值货物的比例将会提高。

这三大因素驱使单位GDP 能耗降低。

当然,这样的预测并不是必然趋势的结果,而是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型方面的政策目标顺利实现,这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插图六指出达到8%结构性节能的一个可能情境,其假设是平均GDP 增长率为8%,能源密集行业的年均产量增长率为3.2%。

(插图六:十二五期间的结构节能驱动因素假设)技术技术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如果设立最激进的节能目标:单位GDP 能耗降低25%,十二五期间各项清洁技术的应用将比十一五大幅提升。

(插图七:十二五期间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成本曲线)尽管大部分的清洁技术为十一五期间已经推行的技术,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减排成本比较高,原因是相较于十一五,正成本技术所占的比例在十二五期间高很多。

十一五计划中正成本技术占了所有减排潜力的18%,但在十二五计划则占了40%。

此一比例的差异在电力业最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核能和陆上风电技术的比例偏高。

依行业来看减排潜力。

工业仍是最大的减排潜力来源,电力居次,而车辆运输仍为减排潜力最低的行业。

6(插图八:十二五期间技术节能潜力行业分布)三种可能的节能减排种可能的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水平水平依据技术的减排成本、实施障碍和战略重要性,我们把技术分为三类,分别称为 “无悔举措”、 “战略举措”、 “延展举措”。

“无悔举措”技术为负成本、实施障碍中等的技术1,例如车辆运输行业内燃机燃油经济性改进、火力发电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重化工业的大多数节能和废弃物回收技术“战略举措”技术为正成本或实施障碍高,但衍生效益2高的技术,例如发电行业的核能技术、建筑行业的热电联营、农林业的大多数技术“延展举措”技术为正成本或实施障碍高、衍生效益有限的技术,例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业的薄带连铸、发电行业的离岸风电、发电行业的碳捕捉和封存等把技术分为三类之后,我们假设各类技术在不同的政策目标水平下有不同的渗透率。

如此一来相应于中国技术性节能的三个目标水平,三组技术各有不同的渗透率和投资要求。

目标水平目标水平一一 – 技术节能7%(整体GDP 能耗下降15%)为了达到目标水平一,中国需要中度采用 “无悔举措”技术,初步推广 “战略举措”技术,并实验 “延展举措”技术。

所需初始投资金额为1.9兆人民币。

目标水平目标水平二二 – 技术节能12%(整体GDP 能耗下降20%)1 非经济成本性的实施障碍包括:行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事业等社会成本,投资人和获益人不统一的“利益错位”问题,人员技能、意识不到位导致的实施困难,与其他政策目标相冲突(如:鼓励出口,保证中国某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2 衡量方式是该技术是否有助于中国避免低能效、高排放替代方案的 “锁定”(lock-in )效应,让中国得以取得技术领导地位或确保能源安全为了达到目标水平二,中国需要近乎完全掌握所有 “无悔举措”技术,中度采用 “战略举措”技术,并初步推广 “延展举措”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