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文化历来都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社区。
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的、物化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树木花草、绘画雕塑、文体器材、学制、校训、校规。
另一类是社会的、观念化的校园文化,包括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舆论等。
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由学生在校园内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和形成的文化精神。
所以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各类文体比赛等;第二层次是这些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共有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第三层次即最深层次是主宰整个校园学生思想和心态的精神倾向,它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这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而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落后地区的经济无法加大投入的限制,我们对学校功能的定位仅仅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虽然也从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但却并未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
近些年,就
业形势日趋严峻,各类民办学校数量增多而生源不断减少,都导致学校和家长双方更加偏重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种种课余活动是能免则免,确需举办的也是草草了事。
这种情况与当前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课改目标格格不入,更与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宏伟目标相背离。
应该说,建设文化大国,校园文化建设是主阵地。
校园是学生学习、娱乐、休息、交流的中心场所,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交往和心灵沟通,从而优化了校园内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超过了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获取。
而今天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正是明日中国的建设者,作为文化建设的后备军,建设校园文化有助于文化大国理念的养成。
因此,我们应尽早转变观念,深化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加紧开展这一工作。
综观各类大、中、小院校,总体上都拥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
从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县一级的学校都比较完备,而且很多经过多年的美化、绿化,达到了“花园式学校”的标准。
从丰富课余生活来看,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也保留着很多文体类的传统比赛活动,例如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需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仍然是校园环境的优化和设施设备的更新,特别是比较落后的乡、镇一级的学校。
在建设中,应避免为美而美,要结合本校实际,凸显特色,将环境与教学活动融合为一体。
应设立或增加公告栏、黑板报、新闻报刊栏、多媒体阅览室、报纸期刊阅览室等,特别是要办好校园广播室,而不应单单是把它当作“两操”和各种通知的扩音器和传声筒,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建设好校园电视台,从而守好校园思想政治文化的宣传阵地。
其次,重视校史、校歌、校徽、校训作用的发挥。
它们是一个学校办校理念的体现,也是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之源,更是最终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石。
而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疏漏。
很多学生在该校读了几年书,毕业后被人问及时,竟然对学校的历史一无所知,对校歌或毫不知晓、或知道有但唱不出来,校徽发了没几天就丢了,校训则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其内涵了。
凡此种种,并不鲜见,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再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形式,适时而合理地举办内容丰富、包含新意的课外活动,重点是通过活动把诸如校训、校史等外在的东西内化,把握和引导学生所共有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具体来讲,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有助于校园科学文化的形成。
今后,应积极利用各类大专院校等资源创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运动会、歌咏比赛等集体性的活动能够促进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而有奖征文、演讲比赛、
诗歌朗诵、书画摄影展、音乐、舞蹈大赛则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所在地地方文化的理解,使校园艺术文化得以发展。
文化、教育等相关行政部门,应从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通过在更大范围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上述活动,来加强校际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必须加强党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抵制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各类腐朽思想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使校园文化符合校情、国情,始终朝着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利用他们自己的一些社团组织,团结更多同学,影响更多同学,进而突出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应相应地加强对它们的监督管理。
总之,建设文化大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首当其冲,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