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刘文亮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
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
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一)概念的界定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
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
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
这一界定较为经典。
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
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
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
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
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
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德,2002)。
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 Cole&Cole , 1996 ; Santrock , 2001 ; Steinberg ,1999)。
因此,将青少年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阶段(Steinberg ,1999) : (1)青少年早期(11岁~14岁) ,相对于初中教育; (2)青少年中期(15岁~18岁) ,相对于高中教育; (3)青少年晚期(18岁~21岁) ,相对于大学教育。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状况对青少年的划分虽然方便研究,但是对于学术交流和理论建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便。
不过,上面提到的划分阶段是值得参考的。
(二)研究内容价值观本身比较抽象,包含的内容复杂丰富,所以,在我国心理学中采用对价值观内容分类的方法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
分类一般采取两条途径:一是按类型分为经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方法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
有些研究把这些类型再细分,如把政治价值观分为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把经济价值观分为金钱观和分配观等。
这种把价值观细分的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1994年CNKI收录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章,仅涉及分类的4个方面,2004年和2005年的研究则分别涉及十一二个方面[1 ]。
二是按维度分,有把价值观分为2个维度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有分成3个维度的:个人目标、社会目标、个人和社会所偏好的行为方式;杨国枢将其分为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杨中芳将价值观分为世界观、社会观、个人观。
每个维度又分成很多具体的内容,如社会取向又具体划分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4个次级取向。
在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按类型分类的方法被大量采用,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和创新。
从价值观划分类型的研究来看,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是面面俱到、研究所有的类型的。
原因在于,一方面,一项研究不可能容纳所有的内容,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完成学业”、准备“成家”和“立业”的阶段,因此,围绕职业和婚恋这两个主题展开的价值观应该占主导地位,但研究也需要建立整体的青少年价值体系,为此,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价值内容进行研究。
这就导致了在青少年价值观内容上综合价值观的研究多于单一价值观的研究。
从Rokeach量表的纬度来看,内容涉及两个纬度,每个纬度18个选择。
所以,研究的内容是两个纬度的内容,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包括:舒适的生活、兴奋的生活、有所作为、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平等、合家安宁、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拯救灵魂、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真知灼见;工具性价值观则包括:有抱负、胸怀宽广、有能力、令人愉快、整洁、勇敢、宽恕、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聪明、逻辑性、爱的感情、服从、有礼貌、负责任、自我控制。
另外,如杨国枢划分的社会取向纬度,如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家族荣誉、关系的角色化、权威崇拜、权威依赖、顺从他人、重视名声等,都成了研究内容。
除上述研究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内容还涉及一些价值观教育以及价值观的文化层面(文化积淀)、社会层面(社会的变迁、制度、政策等)、个体层面(年龄、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自我概念等)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1.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在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中使用普遍,可以分为4个纬度。
一是中外比较研究。
如中日、中俄、中法等国家间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青少年价值观的差异,积极反思我国的价值观教育。
二是国内地区间比较研究,其中包括中西部比较、大城市与乡村比较、大城市间比较、港台大陆间比较,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
三是国内不同民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比较,也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比较;有两个民族的比较,也有多个民族的比较。
四是不同时期的比较。
有文章比较了改革开放后20年间不同阶段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同。
还有文章用“Rokeach”量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1987年~2004年间的比较研究(文萍等,2005)。
另外还有其他类型比较研究,如大学生价值观比较、不同性别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等。
2.理论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将已有结果提炼为系统的、理论的研究。
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东西方价值观理论的提炼,即探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价值,或从西方文化和思想中寻求有益价值观理论的内容,并反思价值观教育问题;二是思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一些概念、结构、特征、教育规律等进行探索、论证。
三是理论经验总结。
这类文献比较多,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内容,包括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思考类的文献,进一步将这些知识提升为价值观理论。
3.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归纳出青少年价值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实证研究使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更精细化、科学化。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可以看出,1998年以后,实D _鬌证研究就开始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价值观实证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从收集的文献来看,大部分文献使用量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而很少有文献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在问卷调查研究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的论文,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数理统计、信度测试等方面较规范,心理学的文章一般都遵循了问卷的标准化,其他学科的问卷设计相对比较简单。
已有的少量质性研究一般采用访谈方法。
(四)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1.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工具使用上,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引用或修改国外的调查问卷,二是自己编制问卷。
在国外调查问卷中使用最多的是黄希庭修订的Rokeach价值调查表,其次是以奥尔波特价值观量表为基础修订而成的价值观类型量表,高本秀明·加藤隆胜价值观测试量表,莫里斯(Morris)的价值观量表和Braithwaite&Law的目标和方式价值观调查量表。
国内自编问卷主要有“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照台湾学者黄俊杰、吴素倩“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编制而成的价值观问卷,金盛华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孟庆茂教授编制的价值观问卷等。
另外,很多研究者根据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和不同的研究需要,自己编制了调查问卷。
2.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对象包括学生、农民、军人、教师和知识分子、工人、干部,按照研究论文的百分比来算,依次为7118 %、017 %、014 %、212 %、012 %、012 %(石勇,2007)。
在学生中又主要以大学生的研究为主,对中学的研究比较少,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现有论文859篇,中学生研究的则只有48篇,其中初中生的只有1篇。
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对象的研究是不平衡的,所以“在一些研究中常常把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随便外推及所有的青年,显然是不科学的”[2 ]。
(五)研究结果1.中外以及国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比较研究结果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青年和国外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如对中国和巴西男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男大学生在拥护价值和认可价值上持有比巴西男大学生更高的价值观,中国男大学生在遵奉价值和仁慈价值上持有比巴西男大学生更低的价值观(吴荣先,2005)。
对北京和港台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两地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排序、主导价值观不同(袁虹,2002)。
对国内的乡镇、农村以及我国东西部青少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发现乡镇、农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冒险、创新精神都有差异(许加明,2006)。
对东西部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比较分析,发现在一些价值观上东西部青少年存在差异(张生勇,2006)。
对北京高校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比较研究,发现其在价值排序上不同,在政治、实用、信仰三种价值观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买合甫来提·坎吉,1999)。